首页 > 国家地理 > 时代的面孔 > 正文

窄街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29日 14:45)


窄街上郑举选的塑像

  汉正街又称“窄街”,这段没有改造的街道让我们看到了这称谓的由来。上个世纪70年代未,当大多数中国人还羞于谈“私利”二字的时候,一批为生存寻找出路的人,便开始了他们在“窄街”上的精明算计。实现财富梦想的创业激情,使一些靠摆竹床摊起家的“窄街”人,迅速地富裕起来。这尊塑像的主人公郑举选便是他们中的一员。20多年的风风雨雨,当年窄街上的风云人物,许多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在续写的汉正街历史中却留下了他们依稀的身影。

  这张拍摄于1992年汉口新火车站小商品市场新闻发布会上的照片,是郑举选、王仁昌退出汉正街的标志,也是他们当年如日中天的生意的结束。

  破产多年的王仁昌,现在正在创作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祭坛》。和前两部作品一样,这部小说避闪不开的还是他父亲的背影。

  上世纪40年代,在汉口纱布行业中,谦祥益绸布店、生计布店和王润记纱号,合称汉正街的三把刀子,而王润记纱号的老板就是王仁昌的父亲王裕卿。三大改造以后,家道中落的王裕卿同汉正街一道寂寞了,由于他接受改造的态度好,后被安排到武昌火车南站当了一名营业员。

  1965年,大学毕业的王仁昌,被分配到鄂西北一个县城中学教书,虽然只能算远走,不能算高飞,但也是一次成功的逃离。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不甘寂寞的性格加之无法逃脱的家庭背景,使他成为了现行反革命分子,并以种种莫须有的罪名被判有期徒刑10年。

  郑举选退出汉正街以后,便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尽管远离“窄街”多年,但他对半个多世纪“窄街”起起落落的历史却烂熟于心。

  现任武汉市盲人协会会长的郑举选,文革时期就“看”准了农村,尤其是山区的市场。他经营地下小百货的时间长了,便拥有一个横贯数省的地下营销网,由于参与者大多是盲人,被称为一条“看不见的战线”。从地下盲人领袖到公众社会的盲协会长,郑举选的恪尽职守,赢得到了盲人们的尊重和拥戴。

  随着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深入,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热潮也一浪高过一浪。 当年汉正街一些私下进行买卖的个体经营者,被当作投机倒把分子加以批判处罚,有的被遣送到农村强制劳动改造。王仁昌父母唯一的一次合影就是在那个阴霾的日子里拍下的。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移的方向,这给中国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三中全会”召开仅三个月后,汉正街就开始恢复了集市贸易,“窄街”又开始热闹了。而此时的郑举选还被关押在公安局里,他的罪名是投机倒把。直到1979年6月30日,被关押了18个月的郑举选才走出了看守所的大门。


郑举选下盲棋

  郑举选有下盲棋的嗜好,这给他传奇的经历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以前,“窄街”上的人明里暗里叫他“麻瞎”。而“窄街”开市后,人们就开始叫“选哥”了。一时间,郑家门庭若市,上门求教取经的,拜师学艺的。“窄街”上“选哥”的大名如雷贯耳。

  随着一大批冤假错案的平反,1981年6月,王仁昌也被释放,但他在文革时期的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一没“单位”、二没户口的王仁昌变成了一个生活无着的闲人。在百般无奈的情形下,是宽容的汉正街接纳了他。

  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的社论,赞誉汉正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风向标”。社论发表后不久,武汉市成立了个体劳动者协会。从此,个体劳动者便有了自己的组织。


王仁昌兄弟合影

  这张王仁昌与弟弟王仁忠的合影拍摄于1967年,那次,王仁忠因与父母赌气,15岁的他声称要自立,身无分文,坐火车到枣阳投奔哥哥。80年代初,在国有企业工作的王仁忠利用工休时间给哥哥打工,成为了王仁昌最得力的助手。

  当年汉正街在大、小商品的界定上,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有人甚至以利润大小来区分大商品、小商品。汉正街首家经营自动伞的王仁昌就遭遇过这样的问题。

  在媒体广告还不发达的年代里,郑举选靠着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营销网络和有口皆碑的商业信誉,经营规模迅速扩大。当年他的经营方式,几乎影响着整个汉正街市场的走向。然而,在极左路线没有得到彻底清算的开市之初,郑举选的声势越大,麻烦也就越多。

  1985年9月,法国《生活》周刊记者雅克 侯赛尔采访郑举选,他问道:“听说你很会做生意,你赚了多少钱呢?”郑举选说:“我是传说中的百万富翁,我也希望当个百万富翁,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我想我一定会成为百万富翁”。实际上,谨慎的郑举选那时已经是百万富翁了。

  这张相片是1986年王家将平房翻修成三层楼时拍下的,那一年,王仁昌文革期间的冤案被彻底平反;也是在那一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风流巨贾》的创作。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武汉人还会自豪地说:在经历了500年沧桑的汉正街上,每一栋房子都是一部编年史,每一个铺面、每一个门楣都镌刻着时代变迁的历史烙印。而仅仅十几年间,这一切便消失殆尽。1991年王仁昌因为反对管理者集资建楼,而又一次离开了汉正街。那一年,他家的三层楼房也被拆除了,拆除前王仁昌特意拍下了一张照片。


新闻发布会

  事情闹僵了,1991年,作为个体劳协汉正街分会常委的王仁昌便从汉正街拉出了一千多人,聘请郑举选为顾问,准备在汉口新火车站另辟一个市场。1992年,王仁昌组织了由全国60多家媒体参加的,旨在推介汉口新火车站小商品市场的新闻发布会。从照片上与会者的表情中,不难预测出市场的结局。仅仅一年,损失惨重的王仁昌退出了新火车站市场。

  1993年,王仁昌从“窄街” 百万富翁的席位上跌落下来,有人说他是木秀于林,他却说自已是木怪于林。

  百十余箱的积压商品,可以想见当年郑举选离开“窄街”时的匆忙。多年来关于他淡出汉正街的原因,也成了他传奇经历的一部分,被人们猜测、杜撰着。

  这张照片是1992年郑举选在汉正街最后一次领奖时拍下的,此后他引领“窄街”的时代,也随着他的离去而结束。

  2003年初,王仁昌完成了第二部长篇小说《曲线人生》的创作,而小说的主人公就是弟弟王仁忠。1990年,下岗后的王仁忠做起了室内装潢的生意,一次因地板变形客户要求索赔的事,让他开始了对不变形地板的研究。1995年,世界上第一对曲线地板在王仁忠手中诞生了。消息不胫而走,一些海外知名厂商提出买断专利;面时百万美元,王仁忠声称:曲线地板只属于汉货精品。作为全国再就业明星,王仁忠得到了许多荣誉。1996年年底,他通过银行贷款创办了自己的地板生产企业,就像预想的那样,曲线地板刚一面市就表现出不凡的市场竞争力。但是由于生产工艺落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企业的经营状况急转直下,且年年亏损。为了解决生产工艺落后的问题,王仁忠不得不向亲友们借钱投入到生产机械的改造上。2000年,王仁忠完成了高科技含量的生产机械的研制工作,但他也因此债务缠身。

  2003年8月,一家具有经济实力和运作能力的公司与王仁忠达成合作协议,曲线地板新厂项目在苏州和武汉先期启动。

  直到今天,“窄街”上的老住户家里遇有喜事,都忘不了邀请郑举选。出于对他的尊重,下帖子的人往往会带着礼物亲自登门。离开“窄街”多年,但郑举选依然是“窄街”人的骄傲。

  2004年5月28号,曲线地板的第一个现代化工厂在苏州开工。这预示着王仁忠正在走出事业的低谷,这也勾勒出新汉正街人在经营理念上的转变轨迹。

  今天的人们几乎已经忘却了“窄街”的称谓,因为汉正街变宽了;这悄然发生的一切,对于当年“窄街”上的一些人来说,却是漫长而刻骨铭心的。

责编:红立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