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正逢时 之三
央视国际 (2005年04月19日 17:18)
在吴家,还有最重要的一个轴心人物,就是吴瀛的妻子周琴绮。如果没有她吴家的一切都无法解释。吴瀛没有纳妾,这在民国时期十分罕见。对妻子的专爱使得在1912年到1935年的23年间,他们的15个儿女一个接着一个地出世,后来夭折了四个,留下了四男七女。
在北平生活20多年中,周琴绮不仅要养育儿女们,还要照顾年长的婆婆,也理解丈夫吴瀛收藏文物的喜好。有时遇到过年过节家里开支紧张时,也是她想方设法渡过难关。
周琴绮个性独立坚强,在六儿子吴祖强的记忆中,母亲从来不向别人诉苦,可是家里的各种各样事情,她承担得最多。碰见一些麻烦和困难,她最多自己偷偷抹眼泪,从来不会扔下不管或者是发火。
在吴瀛的回忆录上,说到了自己的五女儿吴徕。吴徕幼年患上了十分严重的肺炎,住在法国医院。那时的吴瀛正受到汪精卫诬陷,身心俱疲。等到夜里才能去医院探望女儿。那天夜里,他看到走廊上一个女人,坐在躺椅上擦眼泪,那便是他的妻子。周琴绮看到丈夫的到来,马上擦干眼泪站起来,去迎接丈夫,并告诉丈夫,孩子的事你不要管了,我会管的,刚刚打了退针好一些,但是还没有脱离危险。结果吴瀛昏昏沉沉在医院睡了一夜。
在周琴绮的精心照顾下,病危中的五女儿吴徕终于被抢救过来。丈夫一生宦海沉浮,职业变动频繁,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作为妻子的周琴绮不得不跟随丈夫带着年幼的孩子们四处奔波。
孩子们几乎都记得逃难时,家里收拾行李的情景。父亲的东西很多,而父亲是从不动手的,一切都是母亲亲自动手有太多的古玩、书画需要母亲一件件包装,用棉花和绵纸包好装在箱子里。
在57年反右时,大儿子吴祖光去了北大荒。整个家的支柱又是老母亲。新凤霞每天回来后因为四年丈夫伤心、难过,陪伴新凤霞渡过难关的,是老母亲的乐观和坚强。后来丈夫病重,瘫痪在床整整九年,周琴绮一直辛辛苦苦伺候,直到丈夫去世。其间,她还帮助儿女们照顾几个孙儿孙女。
文化大革命时,吴家也不能幸免。家里被抄得乱七八遭,抄得天翻地覆。家里的老保姆也走了,曾是大家小姐的老母亲和老保姆将四合院的将近二十间房子一点一点收拾干净。在孩子们的记忆里,无论什么事情,都没有见周琴绮惊惶失措过。老母亲的从容乐观,是那个时代的一剂良药,最有效的宽慰了孩子们受伤的心灵。
在即将重返阔别多年的舞台时,突患脑血栓,造成了左偏瘫,永远无法上台演出了。后来,儿子吴祖光说:当晚,我从医院回到家中,从来十分镇定的母亲悲不可抑,流着泪说:“凤霞太累了,我没有照顾好她,可是幸亏你回来了。那年周琴绮已经81岁了。
1982年5月14日,操劳了一辈子的老太太去世了,终年90岁, 23年前,丈夫吴瀛去世的时候,也是5月14日。后来,家人将她的骨灰一半留在八宝山公墓和丈夫放在一起,一半散在颐和园的昆明湖。
对于从小就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十一个儿女来说,父亲吴瀛和母亲周琴绮对于他们今后的人生一直寄予着很大的希望。在战乱时期,全家躲在后方的小县城里,就对自己十一个子女的未来进行了仔细的规划。
在吴瀛夫妇的理想中,要在天下太平之后,回到周琴绮的老家杭州,在西湖边上盖几座小房子,夫妇俩要住在当中,里边十一座,十一个人,一人一座。大儿子是剧作家,大女儿是药剂师,二儿子是工程师,三女儿要做银行家,四女儿是是护士,而五女儿将来要当文学家。小刘嗓子好,是音乐家。七妹性情温和,可以学医。
1949年4月22日,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亲笔起草的电讯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多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24小时内已渡过30万人。
隆隆的炮声越来越近,此时一家人在上海的家中等待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不久,在父亲的支持和鼓励下,儿女们参加了革命,她们唱着豪迈的军歌,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但是,没想到的是,就在高中毕业的七女吴葽报名参军即将奔赴前线的时刻,却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
七女儿吴葽至今回忆起临行前接到的家书仍然十分的难过,准备上火车之前,她接到了父亲的信,信上说,父亲知道她要参军了,要去西南,父亲对她说,我不是不同意你去参军,不是不同意你去参加工作。是因为你刚刚高中毕业,你没有一技之长,去了之后,当然他们现在需要人。到西南去做一些接管工作,需要你们有一点点文化这种人去,帮助他们做一些工作。但是你没有一技之长,你把接管工作做完了之后,你还做什么呢?有一个大问号,你不听我的话,我叫你去考大学,叫你去学医你不去,你现在去参军,我很生气,真是一个蠢猪!
|
|
|
姐妹们在上海家中 |
1957年,由于受到大哥吴祖光的连累,当时已经任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副处长的吴葽和一同南下的丈夫双双被打成了右派并被开除出干部队伍,丈夫被投进监狱,吴葽则带着刚满两岁的儿子到昆明郊区的农场劳动改造。文革期间,吴葽又被发配到更偏远的贫困山区,彻底地成了一名农民。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中央开始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1979年,吴葽终于从农村回到城市,这离她第一次被迫离开昆明已经22年了。后来她被分配到云南省广播事业局,担任人事处处长的工作,在短短的6年中,她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先后为98人的冤假错案平反。在一次干部调整提高工资的时候,吴葽将自己原本可以由正处级提为副厅级的指标让给别人,有人不理解,她却说:“和解放初期在剿匪战争中牺牲的战友相比,我已经幸运多了。”
1987年离休后,吴葽开始学习绘画,她说,这是为了了却父亲生前希望儿女们学美术的愿望。在1996年大姐吴珊从台湾归来的聚会上,她送给大姐自己的画卷,上面画的正是父亲吴瀛最喜爱的松树。
在吴家十一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六的吴祖强从小就显示了自己过人的音乐天赋。在他五岁的时候,大姐吴珊发现还不认谱的六弟在琴上弹出了熟悉的曲调,十分惊讶。后来吴祖强果然在音乐上很有造诣。
他以十分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54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到苏联留学的中国学生,吴祖光被保送到莫斯科音乐学院留学。回国后,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并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离休后,他担任了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音协等多个社会重要职务,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音乐理事会的执行理事。
大女儿吴珊早年到台湾工作,和家族的其他成员一直隔海遥望。1996年5月12日,她第一次从台湾回到阔别半个多世纪的家乡。兄弟姐妹从四面八方云集北京,等待着重逢时刻的到来。
|
|
|
六子吴祖强 |
兄弟姐妹终于团聚在一起,此时,独缺四女儿吴冬。1993年,她不幸罹患癌症去世。
2000年7月,大姐吴珊来到福州与部分姐弟再度相聚。
2003年2月,最小的妹妹吴楚因病去世。
2003年4月,大哥吴祖光去世。
2002年11月,大姐吴珊在北京定居。
五女儿吴徕此时最惦记的是已经在北京定居的大姐,她十分希望在有生之年还能去北京看望大姐一次。
吴徕是一个性格刚强的人。文革时期,她的头发在批斗中被剃掉了一半,当年幼的女儿去探望正被隔离的母亲时,吴徕用手绢包着头,告诉女儿:“头发很快就会长出来的。”
1991年,吴徕被怀疑身患癌症,但性格坚强开朗的她却说,“6岁时我得过肺炎,差点丧命,如今我已经多活了60年了,知足了。
然而病魔是无情的,吴徕清楚地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此时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大哥吴祖光一年祭日到来时能完成自己撰写的家族史——生正逢时。
2003年,吴徕因癌症入院急救。经过抢救,吴徕暂时脱离了危险。六妹吴乐和七妹吴葽特地赶来看望。
|
|
|
吴徕在病中撰写家史 |
直到只能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时,吴徕还是保持着理智乐观的性格。后来,一位与她共事多年的同事在文章中这样描述:不久前她又一次住院,我前往探视。消瘦的她躺在病床上平静地对我说:“这次不能再笑着与你交谈了。”因为过去我去看她,即便是刚刚从手术后苏醒过来,也都是谈笑风生,充满胜利者的豪气。而此时的她,已经知道大限将至,但仍显得非常坦然。
2003年8月,在写完遗嘱后,她又一次走进手术室。手术后三天下地,十一天康复回家,就连给她动手术的医生都感到惊讶和佩服。就是她那坚强的精神,支撑着闯过了三次大手术的危险和无数次小手术的折磨,并受到了医院内各科室医生护士的敬佩。
这时,吴徕要做人生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将她从1948年到现在,半个多世纪来以的亲身经历,纪录下的手稿、笔记、书信等捐给福建省档案管保存,这里面不仅记录了福建广播事业发展的历程,也留下了她一生的心路历程。
到医院探视自己的六妹七妹要走了,临别时,吴徕请他们转告定居北京的大姐,只要她病好了,一定到北京看她。”
在北京,大姐天天都期盼着相逢的一天。
2004年7月17日,吴徕走完了她78年的人生历程,不论是文革的批斗还是与癌变抗争,直到去世,她都没有留过一滴眼泪。
此时我们更加理解到她那坚强、勇敢的性格来自她的父亲吴瀛,而她具有的平易近人,善解人意、处事不惊的品格来自她的母亲周琴绮。
“不送花圈、不开追悼会、丧事从简,愿福建的广播事业兴旺发达。”这就是吴徕的遗嘱。
如今在吴家第三代的22人中,有7人继承了祖辈的事业,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贡献。
“二十世纪是不平凡的,生在其中,我们得到很多很多,回首过去,总结三代,我们庆幸没有辜负时代、社会给我们的种种恩赐,对培育我们成长的祖国大地、中华民族的瑰丽文化,我们怀着深深的爱和感激。”
——吴徕
责编:红立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