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正逢时 之一
央视国际 (2005年04月19日 18:24)
自从1949年从上海参军南下,吴徕就成为了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一批播音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她为广播奉献了一辈子;十三年前,她身患癌症,以自己乐观、坚强的性格一次次战胜疾病,几年前,她又开始为家族做一件事——撰写家史。
吴徕出身在一个文化名人世家,父亲吴瀛(字 景洲)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他在毕业后到北京务职,并把家安在了北京。后来吴瀛在朋友的介绍下,进入当时的政府部门,担任较高职务。他与妻子共同生育了十五个儿女,早年夭折了四个,一家十三口的生活全靠吴瀛承担。
好在吴瀛懂外文、识洋务,在政府部门颇受重用,不久便升任警政司第三科科长。后来官越做越大,挣下的薪水竟不但能够从容养活一家十几口人,还可以顾及自己收藏古玩的爱好。
吴瀛的长子吴祖光在书中曾这样描述道,“父亲本是个不宜做官的人,他所热爱的是读书、作诗、绘画、刻印,并都有所成就,此外他最有兴趣的是鉴赏和收购古玩字画,一生工资的大部分都送给了古玩店。
在二子吴祖康对父亲的回忆中,北京专卖古玩的琉璃厂总是和父亲联系在一起。那时琉璃厂的商人都称吴瀛为“吴三爷”,每当店里来了什么新鲜的玩意儿,店里的小二总会一路小跑将东西送到吴三爷堂上来,请吴三爷先过目。也时不时会有相熟的古董商,将字画送上门来,请吴三爷鉴定。那时买东西可以先记账,吴祖康记得每年过年时,总有古玩店的人拿了账本来收账,母亲有时不得已还会拿些东西到当铺换钱来应付。
最初收藏鉴赏文物只是吴瀛的爱好,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却成就了吴瀛的一番事业,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博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建立故宫博物院的动议,最早就是起源于吴瀛。溥仪在政权垮台后,在紫禁城里又继续住了十一年。当时,吴瀛担任民国北洋政府的坐办,相当于今天政府的秘书长。吴瀛不断地向当时的执政者一再提议,请走溥仪,仿效法国等国家,建立一个博物院。在冯玉祥政变之后,成立了一个清善后委员会,这个清善后委员会刚刚成立,黄郛执政倒台,段祺瑞上台,段祺瑞手下有一个秘书长,一再地在段祺瑞面前为溥仪说情,要把溥仪重新请回到紫禁城来。在这种情况下,清史善后委员会就面临着被解散的危险。吴瀛在这个时候,坚决地站到了清史善后委员会的一边,并且亲自写了手折给段祺瑞,段祺瑞正是看了吴瀛的手折之后才批准恢复成立清史善后委员会,按照计划筹建故宫。
1924年,在吴瀛的同窗好友,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的动员下,吴瀛辞掉了自己在政府的工作,怀着满腔热情踏进故宫。后来他不仅成为接管故宫的五人小组成员之一,还当上了故宫总务处长兼院长秘书。
世界上最大的宫殿故宫,有着大量的文物和宝藏。对于吴瀛来说,这里比起官场,是他更能施展拳脚的地方。然而,事实并非他所料想的那样完美。
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三省后,又步步入侵华北,直逼平津,时局紧张,也危及故宫的大量国宝。对于国宝将何处去,当时故宫内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一种意见就是反对文物南迁,根本认为故宫文物不能搬迁,这也是当时吴瀛所持的观点,他认为文物一出故宫,所有的问题就会来了。所以的争论;所有的怀疑;所有的是非也会随之而出。但是易培基却认为,国家破了都可以复,文物破了就再也没有了。最后做出统一决议,挑选故宫中最贵重的文物,分批运送到南方。第一位押送文物的,就是吴瀛。
当时的情形十分的危险,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运送成百上千箱的文物,简直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时的运输文物的工具是火车,沿途都有架着极强的军警保护,尽管严格保守秘密,但是还有各种消息传来,有人说要炸铁轨,又要防止土匪半路劫持。火车行走在夜里,都不干鸣笛,悄悄地往南京行进。
历经辛苦,第一批文物终于到达南京。南京当局行政院副院长乘行政院院长宋子文不在南京之际,召开会议,决定要将这批文物运往西安。后来蒋介石又下命令,要留一部分东西留在南京。这批珍贵文物的命运这时已经不是吴瀛所能掌握的,他十分地为难。直到后来宋子文回到南京,事情才得到解决。文物按最初计划分五批运往上海。后来又发生变化,文物又从上海运往西南地区。
在战争年代里,这批珍贵的文物再也没有见到天日,它们一直被打包起来,跟随着政府四处迁徙。最后在蒋介石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之际,被蒋介石全部运到了台湾。台湾故宫里最珍贵的文物,都源自吴瀛的这次文物搬迁。
在这次故宫文物南迁中,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张继最初力荐的迁移地址未能实现,他便疑心易培基等私分红利,就借助故宫拍卖宫中物品之际,以无中生有的盗宝罪名,将易培基等告上了法院,吴瀛也受到牵连。最后,张继打赢了这场官司。1934年,吴瀛被迫离开工作十年的故宫。
后来,吴瀛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在这样的政府与法律之下是不会有公道的!看来这一场冤狱之得伸,非等到另一个时代不可!”
为了全家10多口人的生计,1934年初秋,在蒙蒙细雨中,吴瀛带领着全家,携带全部家当,告别了居住20多年的北平,前往湖北武昌。 三年后又在老朋友的邀请下来到南京。
吴瀛带着家人来到南京没有多久,七七抗战就开始了。紧接其后的是八一三上海湘沪战争。战争的阴云笼罩了这座城市,就如同南方的梅雨天一样,绵长而阴晦。大轰炸的时候,吴瀛夫妇把孩子们和他最珍爱的文物都藏到一个大桌子底下,把所有的棉被都压在上面,以防敌机的轰炸。好像这些文物在,儿女才在。
1937年11月初,日本侵略者沿着京沪线节节推进,此时南京城风声日紧,有钱人家早已陆续逃离。
此时,吴瀛和大多数人一样,在战争中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吴瀛也决定带着妻子随政府逃向重庆。上次举家离开北京的时候,还是太平年月,吴瀛将自己原来收藏的文物收拾了几十个箱子随身带着。现在即将逃难,他面对自己珍爱的文物,难以挑拣,最后勉为其难地挑出了实在不能抛弃的、近十箱文物准备带走。在大逃亡中,所有的交通工具都是都一票难求,在一位朋友的鼎力相助之下,吴瀛为家人买到了最后一批离开南京的轮船票。
吴家七女儿吴葽那时只有七岁,但是离开南京那天在下关码头的记忆让她永生难忘。那天的下关码头,说不清挤着多少人。在七岁孩子的眼里,好像满世界都是人的大腿,根本看不清楚谁是谁,只是上船的路十分漫长,怎样也挤不到船上去。轮船看到黑压压的人群害怕发生失控的状况,根本不敢靠岸。这时,父亲吴瀛找到朋友,先乘上小火轮,再上轮船。
等一家人好不容易将一半行李和孩子们送上大轮船去,还有一小半的人在小船上,还有一半行李就放在旁边。结果呜,船开了,母亲急得不得了,连说该怎么办,吴瀛倒显得很镇静,在小船上还冲着孩子们招手说:“再见再见”。
正当一家人面临着离散的危险时,轮船又返回到码头。因为乘客没有全部上船,海关不予以放行。一家人重新团聚在甲板上,感到万分庆幸。
由于没有买到舱内的位置,一家人只好找来了破椅子、破箱子,裹着棉被相互依偎着呆在甲板上,为了不使装古画的木匣子丢失,吴瀛将它塞进棉被里,让并排坐在长椅子上的四个孩子抱着。
1937年12月13日,吴瀛全家离开南京一个月后,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开始了,日军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方法,在南京进行了长达六周的血腥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万人。
一家人躲过了南京的大屠杀,却无法躲过重庆的大轰炸。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三年的五年间,日本侵略军出动了九千五百多架次飞机,对陪都重庆进行了二百多次轰炸。
为了保住文物,吴瀛将最贵重的几件安放在一家银行的仓库内,虽然没有遭到轰炸,但却全部长霉,差点毁掉,后来经过及时地修补,总算保住了这批珍贵的文物。
在重庆,吴瀛受到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张群的邀约,去做了秘书。他的工作主要是办理文件往来,或者作诗为大官贺寿。那时这种虚职被称为幕僚。到后来抗战胜利,又回到南京,被分配到行政院当了参议。
此时,半生坎坷的吴瀛回顾起自己在官场一段,东奔西走,只是为了糊口,没有任何的作为,他对国民党政府已经非常失望。身在香港的大儿子吴祖光也动员他离开,并从父亲那里接过了养家糊口的重担。
1948年,吴瀛带领着全家从南京迁移到了上海四川北路的余庆坊新宅,在这里等待解放。
在这段日子里,吴瀛将自己创办故宫,后来的遭遇,受的冤枉,受冤屈的过程详详细细写了一本书。待到解放后,他非常兴奋,把书寄到北京,通过老朋友董必武转给了毛泽东主席。待到50年董必武到上海来,亲口承诺吴瀛肯定会给这个冤案平反。这正是吴瀛最初所讲得,认为这个冤案之得伸,要到另一个时代,那么另一个时代就到来了。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进入南京市区,南京总统府上的国民党旗换成了红色的解放军军旗,南京解放了。
新中国成立后,吴瀛接受了当时上海市市长陈毅的邀请,成为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正当他正准备一展抱负之时,却不幸中风瘫痪,躺在病床上长达9年。
吴祖光的长子吴欢自满月就送到了祖父身边。那时候,吴瀛已经开始用左手画画。吴欢童年的记忆里,记得半身不遂的祖父为了重学走路和祖母吵架,自己在院子里蹒跚学步的样子,还有祖父学用左手吃饭,吃得满脸,满胡子都是的情景。他记得祖父用左手创作了很多的作品。在吴欢长大后,对自己的记忆进行了考证,《景洲诗草》就是祖父在瘫痪后用左手创作的作品。除此之外,吴欢还发现了祖父大量的藏画,全部都是祖父在瘫痪后的作品。
等到吴祖光在北京安了家,吴瀛夫妇被长子接到了北京。与他一同接去的还有那在战乱年代一直跟随他们的十多箱古董。吴祖光却为此犯了愁,小家小舍的没有地方安置这些宝贝不说,最主要的是没有办法确保这些宝贝的安全。最后,吴祖光和父亲商量,把全部文物捐给国家,病重的吴瀛立即点头同意。吴祖光找来了专家郑振铎等人到家来鉴定文物。他们鉴定后一直叹息,肯定吴瀛历经艰难保留下来的全是一级的文物。吴瀛说凡是政府想要的尽可拿去。郑振铎与吴祖光商量需要付给吴家多少钱,吴祖光代父亲表达心意,说根本没有考虑到钱的问题。这是无偿捐献。
吴瀛捐献文物量之大,质之高,实属建国后第一人。时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杨新在《吴景洲捐献文物图集》序文中这样写道: “景洲先生所捐献的文物有书法、名画、青铜、陶瓷、竹木雕刻、石砚、印章等,共计241件,这是他一生的心血……”
“1959年5月14日,父亲在偏瘫9年后辞世,终年68岁。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钟爱的宝物有了最理想的归宿之后,他的心境是十分安详而平静的。”
——五女 吴徕
责编:红立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