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从收视率说起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6月27日 15:35 来源:CCTV.com

  主题:《警察故事》

  访问对象:张利生(九集纪录片《警察故事》编导)

  访问时间:2005年6月20号

  ·最早怎么会想到拍《警察故事》,动机或契机是什么

  这得从收视率说起,去年播出了我拍的反映三峡移民的纪录片《背影》(12集),收视率很高,其中最高收视率达到了0.71。当时制片人很高兴,就说,你看能不能再拍一个高收视率的。我回去以后就左思右想,你看《背影》是一个历史性的大题材,有利益冲突、有很多矛盾,就有故事。考虑到最后,我觉得收视率高的片子,就得找受众覆盖面大的,范围宽一些的题材,得找大家都爱看的故事。这时候,就想到了警察。我想警察抓小偷的故事,就是大家都爱看的。于是就跟海淀公安分局联系,他们的外宣科表示非常支持。最先找到的是宋瑞宏,他抓的是偷自行车的贼,这都是关乎我们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再有就是离老百姓稍微远点的大案要案,看起来颇为神秘的特警队。本来还想做歌舞厅里的扫黄打非,经济案件,后来没有遇到合适的时机和案件,就没有做。

  ·在和警察局联系拍摄的过程中,他们有没有对提出要求,对你的拍摄有没有限定或约束?

  限定或约束倒是谈不上,但是并不是所有想拍得都能拍到。一方面,他们从安全的角度替我考虑,在一些真枪实弹的抓捕行动中,警力很紧张,他们不可能再派人保护我,而且我扛着摄像机比较显眼,也有可能会暴露他们,给他们带来麻烦。二是案件随时可能发生,随时会有进展,我不可能每次都及时赶到现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和警察局就会有这么一个合作。他们都有外宣科,会有专人跟拍案件的侦破过程,他们的机器小,有夜视仪,十分适合这种跟踪拍摄。而且这种影像资料是十分好看的,特别有现场感。最关键的是他们是警察,受过训练,在现场可以从容处置,应急能力强,不会给抓捕侦查添乱,而且也很敬业。

  ·《警察故事》里,紧张刺激的抓捕场面,是您拍的还是警方的影像资料?

  大部分是警方拍的。我们片子用了很多警察们跟踪拍摄的影像资料。确实是好看。《警察故事》里说重案队侦破九二九持枪抢劫案那一集,警察发现三个嫌疑人的住处以后,决定对他们实施抓捕。当天晚上一直蹲守到三点半的时候,他们摸上楼去在门口听到里面的人还在说说笑笑,为了避免打草惊蛇,他们又都退下来。后来证明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当时有一个罪犯有点察觉,当天晚上他把自制的五四手枪上了膛放在卧室里,而且后来屋子里还搜出了一支双管五连发猎枪。如果当天晚上硬攻,后果不堪设想。第二天早上,他们就制定了一个骗门的计划,装成物业上去敲门,说楼下漏水了,当时罪犯还在睡觉,敲了半天门,里面就把门开开了,特警队员一拥而上,抓捕过程十分的精彩,这些就是他们派宣传科的人拍下来的,这个节目就用了三个人的素材。(嗯,我看了以后感觉现场感很强,很紧张。)但并不是所有的片子都能有第一手的资料。比如拍连环杀人案的那个小号手,故事本身十分曲折,很吸引人,但是所有的影像资料就只有不到两分钟的审问资料,那整个片子都使用采访和情境的再现来讲故事,可是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不管再现场景拍摄的多么讲究,多么真实,那种现场感、紧张感永远比不上跟踪拍摄的那种晃晃悠悠的画面。《警察故事》里有一集叫《毒枭末日》,就是少林寺缉毒的那集,那里面的影像资料是一个叫甄拔的郑州女警察拍的,比如她拍准备抓捕,当时都很紧张,她还和民警说话,说什么时候抓,同事也为她,对面会不会看到我们在拍之类的。那种紧张感是演不出来的,确实能感染到观众,那里面本身就有悬念,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逼着人往下看。

  ·和警察局达成拍摄协议之后,就需要和具体的警察接触,甚至要和他们达成一定程度的默契,才能拍好片子,这应该有一个磨合的过程吧?

  在和他们接触的时候,我很明确一个目的,就是把片子拍好。但是你不能完全只为了把片子拍好,不体谅别人,不为人家着想。这个过程其实和交朋友一样,要让接触你的人认同你做事情的水平和人格,他们才会信任你。警察在破案子的时候要蹲守,一连几天,非常的累,你不可能在这个时候要求他来做你的采访,得等他有时间的时候,和他聊天。在拍这个片子的过程中,我觉得和警察们接触、交朋友所花的时间要远远超过我拍片子的时间,这不光是为拍摄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也交了很多好朋友。那比如说北京抓捕能手宋瑞宏,他比较有名,也有很多新闻单位采访过他,他很有性格,他不喜欢的人,他就不理。在我最早和他接触的时候,我要让他明白我的诚意,我不会影响它的工作,并且我的拍摄也许会对他的工作有促进。他工作非常辛苦,常常没有办法按点儿买饭吃。有时我会帮他买点干粮和水,他还觉得我太客气了,紧让慢让,类似小细节积累多了,他会明白我不是在利用他,而是真得想交这个朋友。我后来也跟着他一块儿蹲守,真的是夜以继日,连着好几天,一熬就是到凌晨三四点,他会觉得我和他是一样的,虽然工作不同,但我们都为想做的事情卖命、吃苦受罪不在话下,这样他就认同了我。我也发现他并不是像刚接触时那么倔呼呼、硬邦邦的,其实他是一个特别热爱生活的人,摄影、写作、朗诵诗文、养鸽子、养马,都很有几下子,本质上是很浪漫、很有想法和毅力的一个人。

  ·我觉得讲宋瑞宏故事的《捉贼记》很好看,里面也有您和他一起蹲守的场景,什么感觉?

  累。警察有多累,我有多累。拍这个片子是我所做的一个尝试,而这种尝试在拍摄法制类的节目时也不容易行得通。很少见。一是时间问题,拍这个系列前后我用了半年的时间,拍重案队,从有线索开始跟踪一个案子,跟了一个多月,最后就出来一集三十分钟的片子,这种尝试是不符合现在电视制作的要求的,机器、经费、制作周期全部都大大地超出了许可范围。一集这样的片子,按现在的要求应该是六七天出片,所以如果以后再拍,只能像现在大部分法制类的节目一样,最好能找到一个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而且这是个好故事,便于做文章,并且还留下了比较精彩的影像资料,这样才不至于事倍功半。

  ·案情的发展瞬息万变,您的摄像机能跟得上案子的进展吗?

  这个答案绝对是否定的,而且有些时候会让我觉得很遗憾。但这种遗憾又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所拍的毕竟不是电影电视剧,我也不是一线抓捕队员,永远都不可能在每一个最佳的时间到场。而且有时候即使在场,我也必须在不影响警察的工作的前提下。不能说为了我拍到好看的,就影响他们的行动,甚至暴露他们的行动意图,给他们造成危险。比如说拍KTV抓捕那一场,我当时扛着一个大机器,就被要求留在车里面,他们说等他们扑上去以后,我才可以下去拍,所以当他们冲上去和犯人搏斗的时候,我是在汽车里拍摄,很模糊,但那种现场感已经足够刺激了。

  ·那您也相当于和罪犯擦身而过了,觉得自己有危险吗?

  危险是肯定的。有一次拍片的时候,警察在门口抓捕了一名嫌疑人,他当场供出里面还有七个人,并且有枪支弹药。当时警力不足,他们又不允许我进去跟拍,他们留了一个人在车上看嫌疑人,并且让我和那个警察一起,把嫌疑人夹在中间。那个时候我觉得很紧张,我的第一任务不再是拍摄,而是要看住这个人,这也算是个考验。警察突击,他们有可能可以抓到里面的人,也有可能抓不到,逃犯有可能会出来营救这个嫌疑人,甚至对车里射击。在那个时候,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不仅是我,我想警察本身也是会紧张的,当然他们比我们要更熟悉这些场面,但他们也是普通人,都那么年轻,也珍惜生命。只是他们的职责要求他们必须去寻找搜捕危害公共利益和百姓人身安全的嫌疑人,在危险的时候第一个向前冲。然而,珍爱生命,回避危险和不怕死并不矛盾,也是理应如此的。

  ·在您拍这个片子前后,对警察的看法有变化吗?

  警察这个行业形象,前些年在社会上不是很好,他们中间有一小部分人利用职权作了一些老百姓不喜欢的事情,很影响形象。我以前在东方时空工作的时候也拍过个别不好的警察,作为一个老百姓,我和老百姓的看法是一样的,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以前的经历让我比老百姓对其中的背景有更多一层的了解。拍完《警察故事》之后,我对他们的看法确实有一些改变。我觉得不能用一般表象的东西去理解警察。打个比方说,表面上有些人有时说话带脏字,穿着打扮、行为方式你也绝对看不出来他是一个警察,甚至有时候就像是一个小痞子,但这就是他们的工作所需要的,必须看起来就像一个坏人,要不然就当不了卧底,让人一眼就认出来了。而且警察确实是辛苦和危险。大家可能觉得现在是和平年代,哪有那么危险。实际上,就拿北京来说,每天都有案件发生,就在你我身边,从抢劫、偷盗到大的命案,什么事情都有。现在好像公安部又有一条规定,叫命案必破,这样对刑警的压力更大,虽然这个压力也能变成一个动力。他们怎样辛苦,你不在现场是体会不到的。片子里就有这样的场景,跟踪逃犯,常常需要多天的墩守,5天就睡几小时,但抓人的时候,恰恰需要好的体力,这就要平时锻炼好,休息好,可往往几天的守候,特别的耗体力,你必须一发制人啊,必须扑上去就摁倒了。而且一般的抓捕一个人,需要的正常警力是二到四人,在我跟拍的案子里,经常是一对一,甚至有时候嫌疑人比警察还要多。比如我在海南拍缉毒的时候,我们希望警察能用他们的小型摄像机多拍些抓捕场面,他们的头儿苦笑着说,不是不想拍,很多时候都是我们5、6个警察对五、六个犯人,不可能再拍了。他们也都是青春年少,二、三十岁的年纪,可是每一天都有可能失去生命,《警察故事》里有一集叫《追凶四百天》,里面周口的那个女干警,她在执行任务前,就写好了遗书,偷偷塞在七岁儿子的枕头底下,事先做个准备啊,万一出了事情也好有个交待,所以说,他们承受的压力和辛苦劳累程度真得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二十多年前,为了搞摄影,我曾经去拍过煤矿。我从一个巷道走进去,一直走了四个小时,才重见天日。这四个小时里,走得很艰难,有些地方很窄,需要匍匐前进,一路上只见到昏黄的灯光、矿工和来回的拖车。从那里面出来以后,我觉得我对矿工这个群体顿时特别理解。那会儿他们的工资都挺高的,我出来以后就想,他们拿一千、一万都不为过,因为他们的工作环境是这样的,而且随时可能因为积水和瓦斯失去生命。从某种程度上说,警察比矿工面临的危险可能会更多,他们要面对各种意想不到的危险。比如说现在有这样的规定,贩卖、携带超过五百克的毒品可以枪毙。那如果这样的人面对抓捕的时候,他肯定会抓住最后的一根稻草,一线生机,困兽犹斗啊,每次较量都是殊死搏斗。我在云南见过几个缉毒民警,他们个个身上都有伤。我们的警察有多危险,并不是很难想象的事儿。

  且不说重案队,宋瑞宏他所面对的是偷自行车的贼,但是他受的苦外人也很难想象。最初我开始拍他的时候是冬天,他在一个居民楼十几层的楼道里监视一个小偷,窗户必须是打开的,北京冬天的风,又干又冷,一天下来,脸都吹坏了。而且用眼十分厉害,一整天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小偷,用他的话说,他的精气神都从眼睛里溜走了,被吸出去了。在蹲守的时候,他轻易不敢喝水,尽量不能上厕所,因为就在他上厕所的那一刻,也许小偷就会作案了。他和我说,有时候蹲守一天后回到家小解,那尿就像米汤一样,纯粹是憋得,对身体特别不好。他身上也有抓贼受的伤,每天早上都得吃好几种药材能提得起精神。腰和胳膊都不太灵光了。

  ·警察故事中有一小部分已在中央十二套的社会与法频道中播出过,反响如何,对您片中出现的警察有没有什么样的影响?

  反响特别的好。观众来信,打电话的很多,都说很好看。都反映说很好看。对警察的影响,还说宋瑞宏,因为我和他联系比较多。他对于抓捕小偷,好像是一种爱好,有一种激情,用他同事的话说,就跟打了鸡血似的。以前,他周末一去加班,同事们都觉得头大,因为他抓捕了小偷以后,要作证取证,同事们就都跟着他加班加点,经常得加班到夜里三、四点才行。片子播出后,对他和他同事之间的互相理解会有一些促进作用。我想我的片子也会让老百姓了解警察、理解警察,也会起到一个消除隔阂的作用。还有点小作用,我想还有点科教片的作用。你想,谁家没有一两辆自行车,谁家又没有丢过车。如果把一个人的车子挪个地儿,他下楼来没看见自己的自行车,心里保准咯噔一下,肯定第一反应是车子丢了。这就说明,丢自行车这个事情很普遍,是老百姓都会遇到的。宋瑞宏就是这么一个专门抓偷自行车的人的警察,他选的就是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这一件事。在片子里面,包括他对小偷的刻画,对老百姓当场讲解那种锁比较牢靠,比较能防范小偷。这可是实实在在对老百姓有用的事儿。

  ·对你的影响呢,是不是现在不用担心开车违规被抓?

  呵呵,那怎么能行,我现在也不开车。其实说不上什么影响,我只是觉得片子播出后,我又有了很多朋友。就是前几天的时候,我接到宋瑞宏的电话,我不是正要搬家嘛。他就和我说,老张,你喜欢五叶枫吗,就是那种到秋天就特别红的枫树,他说,我在一个小土坡上蹲守的时候,发现了一株一尺多高的小苗,长得特别好,你要是喜欢,我哪天就给你挖了送过去。这完全就是朋友的感觉,没有一点公事公办的味道。

责编:红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