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作者:张之薇(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已在南京落幕。29台优秀剧目、5台祝贺演出剧目轮番热闹上演,但是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这些丰富的新创剧目似乎都敌不过京剧节上另一特殊板块的号召力,那就是武戏折子戏专场展演。
戏曲与“武”的渊源,从汉代角抵戏《东海黄公》的跌扑手搏,就可以看出“武”在戏曲中的基因;而京剧孕育期,竞争激烈的“四大徽班”中,有“三庆轴子”的美誉,就是指由老生、武生担纲的武戏最终让三庆班傲视群雄。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京剧老生行的崛起,也才有了京剧最终的形成。所以,不仅武打角力在戏曲发生期就有着难舍的渊源,武戏更是与京剧的形成、成长水乳交融。那么,武戏断裂,对于京剧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我想,无疑是致命的。
武戏衰微,后果不仅仅止于武戏内部
试想,这样曾经深度介入过京剧形成的一类戏码,其间蕴含着京剧唱、做、念、打的精髓,融技术、形式、人物、故事、环境之大成,并兼具了娱乐性、观赏性、艺术性的武戏,如今大面积萎缩,甚至于武戏演员被彻底边缘化,沦为龙套,是一件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翁偶虹曾在《杨小楼的武工》一文中言:“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以及有突出贡献的丑和老旦,他们最初学艺,无不先练武工;最起码的毯子功与‘小五套’,视为布帛菽粟,养生之源。尽管某些表演艺术家在他们的代表作里,看不到武工的使用,但是他们整体艺术的形成,都有胚胎式的武工潜力发挥作用。”
京剧武戏《挡马》剧照 周文惠摄
然而,今天呢,在剧院团中武戏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直接导致武戏演员都再没有了练功的动力了,更奢谈文戏演员能如何“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呢?另外,戏曲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决定了戏随人走,随着时间推移,可以上演的武戏将越来越少。如果人们以为武戏不济影响的仅仅是武戏本身,就大错特错了,它的后果会渐次蔓延到整个京剧从业人在做、表等方面的水准,最终危及京剧的未来。
武戏为什么会衰微?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认为,长久以来人们对武戏的误区是最主要的。今天很多人对武戏的理解就是开打,就是超出常人功夫的技术性欣赏,甚至是杂技的绝活。电视晚会上的武戏表演,图得也仅是制造热闹的气氛,而对技术之外,涉及人物、内心等与戏有关的东西甚少关心,这直接导致了武戏只有武,而失去了内容的依托、人物的支撑、环境的表现,成了单薄的花把式。难怪早在“五四”时期刘半农就曾言,武戏就是“二人对打,多人乱打”。
但是,南派武生大师盖叫天却对他的武戏有“移神隐技”的概括。在盖叫天看来,武生的技有时候是需要隐藏的,而不是完全展示给观众,无生活逻辑的炫技更不是武戏可取的。“隐技”是让武戏更有品咂之处。但在今天,我们的武戏演员恐怕很难达到此番境界。练得一身好技艺当然是武戏演员的第一关,但是不懂得如何将技艺融入到人物中,不懂得体会人物的个性,不懂得让技艺成为塑造人物的手段,反之,让技艺喧宾夺主,或者根本就没有过硬的技艺,又怎么可能成为一流的武戏演员呢?
武戏与文戏相比,还有一最大的区别,就是武戏常常是群戏场面。这就决定了武戏不单单是主演的唱做念打,它还蕴含着一整套特有的规制,比如,武戏的把子、档子、调度甚至是曲牌等等,它必须是一台综合的、协作的艺术表演,这客观上加大了一台戏完成的难度。而随着武戏更多剧目的失传,我们失去的不仅仅只是剧目,还有附着于剧目上的形式。另外,一台好看的武戏,主演与配演需要水准相当,主演与档子需要严丝合缝,主演与龙套演员同样需要密切配合,所以,戏曲行话“一棵菜”精神用在武戏上更是必需的。京剧是角儿的艺术,但是在武戏方面,光有主角的精彩恐怕离真正漂亮的武戏还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