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电视传媒人的拳拳初心。近日,使命类大型公益扶贫节目《脱贫大决战》,在策划、选题、拍摄、播出等各个环节中,都是一场不忘初心的生动实践。该节目通过河南广电以及全媒体渠道对于脱贫攻坚的独特表达,服务于贫困地区群众脱贫事业,营造出全社会关注助力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是一档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体现中原人民大情怀的电视佳作。
首先,《脱贫大决战》在思想意识上有大情怀。我们知道,河南的贫困人口约百分之七十都集中在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的深石山区和黄河滩区。试想,如果这“三山一滩”的贫困人口没有彻底脱贫,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将是一句空话。
可以说,全面脱贫一个也不能少、一户也不能落,扶贫攻坚战,没有局外人。《脱贫大决战》栏目就有这种大情怀,将镜头对准 “山药姑娘”潘春婷、扶贫一线的第一书记、自立自强的创业青年、身残志坚的脱贫榜样、留守儿童的“妈妈”校长以及更为艰难的生存者们。这种情怀就是一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职业情怀、“我为人人”共同富裕的民族情怀。据悉,《脱贫大决战》开创了全国扶贫类公益节目的先河。因此,如果按照总书记文艺座谈会上的要求,《脱贫大决战》栏目就是“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诸如《脱贫大决战》这样的作品才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而《脱贫大决战》记录的“从产业扶贫到教育扶贫,从健康扶贫到易地搬迁,通过特约记者和脱贫观察员的视角,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脱贫攻坚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正是书写了有大情怀的媒体人的伟大实践,因而彰显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其次,《脱贫大决战》在艺术创作上有大手笔。仅就第一季而言,《脱贫大决战》组织了160人的制作团队,进行了120天的深度拍摄,持续热播长达3个月,体现出河南广电直至栏目组主创们对这种开先河之作、动真情之作的高度重视。曾几何时,中国的电视荧屏上充斥着这样一种真人秀节目,明星们的孩子一声哭闹,仿佛牵动着办公室的话题。这种“咀嚼身边的小悲欢,并拿这小悲欢当大世界”的创作倾向,实际上是一种小情小调的“滥情”风格,也是一种艺术创作手法贫乏的表现。而《脱贫大决战》在艺术创作上具有大格局,主创人员邀请了诸如敬一丹、牛群、张凯丽、郎永淳、海霞、尼格买提等知名艺术家或社会工作者,他们以公众人物的人格魅力,牵引着全社会的扶贫目光,他们 “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 的行为示范,彰显着扶贫工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内蕴……这些具有公益慈悲情怀的知名艺术家们,和一大群扛着各种沉重器材的栏目组主创人员,跋山涉水来到地处偏远的贫困村庄,和乡亲们一起拉家常,这些行为在贫困者心里荡漾的温暖,是其他社会力量难以比拟的。
特约记者海霞
特约记者任鲁豫
特约记者水均益
特约记者吴学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