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逐步摆脱农业薄弱工业畸形服务业低下产业格局
央视国际 (2002年09月17日 10:12)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13年来,我国通过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产业结构加快升级,逐步摆脱了过去“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畸形发展,服务业水平低下”的产业格局。
三次产业结构逐步走向协调。1990年到2001年间,我国第一、二产业年均分别增长4%和12.2%,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3%,虽然仍低于GDP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但纵向来比,这个增长速度既高于1953年到1978年间的年均增长5.5%,也高于1979年至1989年间的7%。
三次产业增长速度的不同导致了产业结构的明显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由1990年的27.1:41.6:31.3,变为2001年的15.2:51.1:33.6。三产和二产一起,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与产业结构变动相适应,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由1989年的60:21.6:18.3,调整为2001年的50:22.3:27.7,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了9.4个百分点,吸收的从业人员13年间增加了1亿,占全社会新增从业人员总量的57%,成为吸收劳动就业的绝对主导力量。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纯农业比重下降,牧、渔业比重上升。在1989年农林牧渔总产值中,农业占63%,牧、渔业分别占28%和5%。到2001年,农业占55%,下降了8个百分点,牧、渔业则分别上升了3个和6个百分点。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全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5%。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不断提高。
工业结构调整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经过13年的调整,工业的整体素质明显增强。经过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中国制造”逐渐崛起。高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的亮点。1996年至200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0%左右,高于同期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由9.8%,提高到17.5%。
服务业结构不断改善。传统服务业比重有所下降。1991年,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占全部第三产业的比重为28.9%,2000年降为24.4%。现代服务业比重有所上升。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邮电通信业等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明显提高。旅游业发展尤为迅速。1996年至2001年,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咨询、物流、连锁经营、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方兴未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刚刚出现连锁超市,到2001年9月末,拥有10个门店以上的连锁企业已达519家,从业人数55万人。(赵承 齐中熙)
责编: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