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其他 > 正文

大山之巅的信使人生 

  ■ 为了大山的丰收 

  大凉山中的少数民族兄弟需要王顺友,因为他不仅仅送来了邮件,送来了脱贫致富的信息,送来了山里人渴望和需要的消息,更把一个共产党员滚烫的心与少数民族兄弟紧紧贴在一起。 

  木里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地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接合部,是全国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全县 12.7万人口 90%分散居住在大山之中,受大山的阻隔,至今全县 29个乡镇中仍有 23个乡镇不通电话、 7个乡镇不通公路、 16个乡镇没有电。但早在 1976年 2月,木里全部的乡都已通邮, 15条邮路单程累计 2303公里---邮政在木里的意义非同小可。 

  1998年 8月,木里遭受百年罕见的暴雨、泥石流袭击,进入倮波乡的所有大路、小路全被冲毁,各条河流上的简易小桥全被洪水卷走,整个倮波成了一个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孤岛,受灾情况只能通过电台向县里汇报。正当大家在咆哮的河水旁发愁的时候,忽然有人叫了起来:“快看,老王来了!”只见浑身沾满稀泥、满是伤痕的王顺友一步步走来,他的白骡子变成了泥骡子,骡子背上的邮包却是干净的,用塑料布包了好几层。大家围了上去,问他伤得重不重,他说:“没什么,路太滑,摔了几跤,桥都冲断了,我是拉着骡子尾巴一路蹚泥过来的。”乡里的同志说:“老王,一连几天雨都没停,你可以避一避、等一等嘛,太危险了。”可王顺友却说:“不敢耽搁,邮包里有报纸,还有两个学生的录取通知书。而且,我来了,就说明这里与县里的联系没有断。”一席话,让在场所有的人激动不已。 

  白碉乡乡长王德荣对王顺友说:“我们离不开你,因为你是我们乡对外的惟一联络员。山区的群众有一个月看不见你来,他们会说,怎么政府的人这么久不来了,他们把你看成党的人,把你来送信看成是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 

  在王顺友途经的许多村庄,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百姓生活还比较贫困。他们与外界的联系仅仅是买些盐、茶叶,而这些东西也得在大山中往返三四天才能买到。看到这些情景,王顺友的心中是又酸又苦。 

  王顺友路过的三桷桠乡鸡毛店、倮波乡磨子沟是彝族聚居区,乡民们不习惯种蔬菜。鸡毛店村的邱拉坡、磨子沟的龙布是王顺友邮路上的熟人,王顺友就从他们两家开始,传授种植蔬菜的技术,为他们送来蔬菜种子,有白菜、青菜、莲花白,教他们什么时间种,如何管理。当这两家的菜园里长出绿油油的蔬菜后,邻居们纷纷来学,王顺友又把种子送给他们。村民们从身上掏出多年积攒的皱巴巴的钱给王顺友,他见了鼻子酸酸地说:“种子不值钱的,我送你们。”现在,这两个村子的村民都有了自己的菜园,即使是冬天也能吃上新鲜的蔬菜。 

  因为交通不便,被大凉山包围的很多少数民族同胞缺乏致富途径,山里的农副产品运到县城要么已腐烂变质,要么卖不出价钱,连路费都赚不回来。王顺友有时间就到农贸市场转,看各种农副产品的价格。他发现花椒价格高,分量轻,适合长途运输,就向山民们讲种花椒的好处,并且在六七月份收获的时候把县城里的花椒价格告诉村民。 2004年,三桷桠乡矮子沟的杨家从王顺友那里知道县城里 1公斤花椒卖到 15元后,全家都为当年的丰收而高兴。此后,村民见到王顺友就会问问县城的牛羊价、花椒价、蘑菇价。 

  大凉山中的民族兄弟深受缺医少药之苦,苗族擅长以草药治病,王顺友就把自己家乡白碉苗医的草药推荐给大家。倮波乡 60多岁的王福清跑了一辈子马帮,深受风湿病、胃病之苦。王顺友知道了,就把他的病情记下来,回到白碉时,向熟识的苗医描述病情,开方抓药,无偿送给王福清,让王福清感激不已。 2004年秋天,国家组织的为老少边穷地区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的“健康快车”驶进木里,县残联把相关通知交到王顺友手中,尽管他们知道一趟邮班出去就是 14天,但是他们还是希望王顺友在“健康快车”离开木里前,快一些把通知送到。王顺友牵起骡子和马上路了,倮波乡乡长扎西龙布记得,那一次本应 7天到达的邮班,王顺友只用了 4天,那是王顺友在大山之中连夜奔劳赶出来的时间。一位藏族老阿妈因此赶上了“健康快车”,而王顺友却被胃病折磨得脸色像纸一样白,被倮波乡政府的同志送到了乡卫生院。 

  王顺友出班时,骡子和马背上驮着邮件,装着糌粑、马料、帐篷,此外常常会装上几包盐、茶和药,这是山里群众最需要的东西。当少数民族兄弟接过他递上去的这些包包,满是皱纹的脸上绽放出笑容时,王顺友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本篇文章共有 5 页,当前为第 4 页 <<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关于CCTV | CCTV.com介绍 | 央视人力资源储备库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岳成律师事务所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中国中央电视台 版权所有
京ICP证060535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4
网页设计:中视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