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综艺官网

贵州传统村落非遗传承困境:银饰工艺断档危机

文化艺术 中国文化传媒网 2016年04月08日 15:10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为什么后继无人

  银饰制作工艺多为祖传,多一个同行就相当于少一部分客户,银匠之间的竞争也在暗自进行。对于手工艺者,他的资产不仅是田地,还有打银的器具,更重要的是客户群。非传统银匠世家的人想进入这个行当并不容易。因此,如果银匠的儿子都不学了,便意味着这门手艺的人才断档。

  为什么收入这么高,却选择放弃了呢?其实,收入高只是相对曾经的农业社会而言,在今天,外出打工能够获得基本相当的收入,银匠的优势便不复存在了。

  我们初步估算了一下塘都村的人均支出,一个村民在礼仪性开销、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都需要支出,平均每个月要有1000元的结余才能维持生计。银匠每个月的结余也就在1000元出头,略微高于平均水平。如果是外出打工,每个人每月如果能挣到三四千元,也能与银匠的收入不相上下。况且,打银收入最高也无法突破月入1万元,而打工却存在着种种机遇,有些“混得好”的人,年收入已经有数十万元,这个吸引力可不是打银饰能够比拟的。

  师傅不愿意传外人,自己人又不愿意学,一来一往,传统银饰工艺便后继无人。而且,现在塘都村很多婚礼上,用以彰显女方家庭地位的物品已经开始以汽车代替银饰,银饰的重要意义也在逐步弱化。

  `

蜡染

  2010~2014年间,塘都村流出人口是返回人口的5倍还多。外出的年轻人与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发生直接接触,当他们再回头看农村的生活,往往埋怨会大于乡愁。一个曾在浙江打工的塘都女孩,对老一辈的生活习惯表现出明显反感,她不断抱怨村里遍地的垃圾:“他们每天就这么乱扔垃圾,没素质!”塘都村并没有垃圾处理系统,过去的垃圾以剩菜烂饭等有机物构成,还算可以接受;最近一些年,随着塑料袋和食品塑料包装的迅速增加,白色污染日趋严重。而垃圾排污的唯一方式,竟然是靠下雨,通过雨水冲到山下的河沟里,等于是“处理”掉了。

  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作用下,年轻人的排斥心理针对的不是传统文化遗产,而是背后的一整套生活方式,很难再指望他们认同传统手工艺,更不可能要求其学习和传承。

  除了银饰之外,塘都村的蜡染、挑花、刺绣等通过女性传承的手工艺也遭遇了传承的瓶颈。原因比起银饰更为简单——机器化。本来这些技艺的功能是用于服饰,而今天大规模机器生产能够满足日常需求,手工制作便失去了实际功能。就拿蜡染来说,机器印染的普及,使妇女们常用的头巾仅卖15元,手工蜡染的需求大大降低。塘都村仅有一位老年妇女还掌握着传统蜡染技艺,而这位老人的生计状况却并不理想。年轻人都尊重这位心灵手巧的老人,却没有一个人愿意继承她的手艺。

  常常听见有的学者批判:城市化进程太快了,导致村里走出的年轻人忘记了乡愁,也丧失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但是,这真的是他们的错吗?当你发现这些孩子们一年到头连父母都见不到的时候,当你听到他们必须辍学外出打工为家里的生计奔波的时候,你不能去批评他们没有遗产保护意识。(燕海鸣)

推荐阅读 银饰 | 银匠
热点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860010-110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