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综艺官网

从阳明心学看道德自律何以可能

文化艺术 来源:解放日报 2016年10月11日 09:50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致良知”与正确的权力观

  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思想家们提出了一个更为形而上的哲学拷问:在现代社会中,道德理想主义和道德现实主义哪一个更加合理?有助于我们问答这一思考的,不是别的,恰恰是阳明心学关于道德自律的第三个理由,这就是“致良知”。王阳明从“百死千难”中体悟出“致良知”,从此以后就把它作为自己学问体系的宗旨反复地加以论说。在他的心目中,“致良知”既是“知行合一”说的深化,又是对“破心中贼”的大彻大悟。在晚年王阳明系统阐发了“致良知”的学说,他认为知行本体是一个,即良知良能;知行的途径与方法也只是一个,他主张“知行工夫本不可离”,而这一工夫也就是他的“致良知”。所谓“良知”,实际上就是人内心潜伏的道德意识。孟子曾说:“人之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定人的本性包含有仁、义、礼、智等“善端”,而这种美德就是天赋的“良知”、“良能”的表现。王阳明强调“良知者,心之本体”,他之所以把“良知”与“吾心”等同起来,为的是激起当时人们特别是上层人物内心的道德情感,提高其维护封建道德的自觉性,以克服道学所造成的“外假仁义之名,而内以行自私自利之实”的祸害。而“致良知”的修养方法,则包括“体认良知”和“实现良知”两个方面。“体认良知”是指人本身的身心修养,包括“正心”、“顿悟”、“克己”等心上功夫,使先天固有的“良知本体”得以复明。“实现良知”,实际上是道德修养见之于行动的问题,也是修养的目的所在。阳明心学强调,人们发挥主体道德意识的能动性,正心诚意致良知,破除“心中贼”。他的“人胸中各有个圣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则论证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美德伦理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伦理观。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做到公道用人、公正处事。这里,他强调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他强调指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当干部。要发财可以合法发财,自己经营,靠勤劳致富、靠能力致富、靠智慧致富,光明正大、理直气壮,这么干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在为党和人民服务的岗位上戴着假面具去干那些伤天害理的事?!把这些事情想清楚了,干事自然有底线,自然有高度,自然不会做那些充满了诱惑、可能掉入陷阱、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情。这就是共产党人在廉洁自律上的思想防线和精神长城。

  今天,强调共产党人尤其是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必须注重“严于修身”、“严于律己”,其对于反腐倡廉的重要作用就是要启发他们内心道德的自律和自主。只有真正成为自己内心道德的“立法者”和主宰,才能在行使公权力的实践中,做到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做到一身正气,励精图治,无私奉献,从而取信于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热点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860010-110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