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综艺官网

法自然 归本心——孙九龄油画作品欣赏

文化艺术 来源:央视网 2017年09月27日 11:14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探索者的变与不变

毛岱宗/文

       2007年岁末,在一次展览上,我见到自己来山东艺术学院教过的第一批学生中孙九龄的画,相去毕业多年了,画貌大变。其中被揉进了一些现代艺术语言因素,但画中有一种味道是九龄自己的,像是有一种遗传基因一样,一看就知是自己的孩子。欣然若是,提笔想写几句文字,一忙乱就搁下了。一晃10年过去了,又看到九龄的画,画貌再变:构图宏阔,机趣盎然,色彩约取,迥然不同于过去。可是,当你仔细看下来,属于九龄的那种味道似然还在。置此我似乎有点恍悟之感:一个画家争不来,挥不去的那种东西,才是他撑得住风格的东西。

 

《紫气2》布面油画200×100cm 2016

 

《紫气3》 布面油画240×100cm 2016

          九龄学生时期温厚、淳朴、内秀而不事张扬,有点儿盛德君子其貌若愚的味道。他不急不励地在温养着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看到他那手好字,我经常叹息,他为什么不选学国画!他虽然选学了油画,可从里到外都透露着一股“国”味。他的这种偏好,竟让他忽视了所学的专业基础。他硬是用一种中国画的方式画油画。画得很累,也画得很执着,很真诚。他本科毕业展出的作品,除了是用了油画材料外,其余跟油画一点也不沾边,西方几百年积累的传统对他一点也没有起作用。而值得对其关注的是,除那些描述性的明暗造型规律和条件色的色彩规律等西方体系中的东西被他忽视外,他从中国画借来的营造画面的本事,如散点透视、抒情结构、笔墨构成及气韵营造等都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尽管如此,但在我看来到底是存在残缺的一面,毕竟画的是油画,这是西体我用而不是离体我用。此做为我的一种担心,也做为我的一个个案关注,投到在这个即将离校的学生身上,影随着他毕业以后的创作行踪。

 

《那点红》布面油画70×70cm 2016

          第一个“十年”见他的作品,是其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毕业后。这时作品有色彩了,吸收了一些西方现代艺术语言中构成的东西,并跟他原来的追求有所结合。但各种矛盾在交织着:所吸收的现代语言的表现性与对自然衷爱的描述的冲突;所吸收的解析方式与中式综合抒情的冲突;以现代构成与风景画意境营造冲突等,都突现出来。他还在寻找应对办法,似乎想从各种纠缠中挣脱出来。他的苦恼正是被冲击却又割舍不掉的那些东西,在他的头脑中在徘徊、在游弋。

 

《听荷之五》丙烯油彩 100×80cm 2016

 

《听荷之六》丙烯油彩 100×80cm  2016

         第二个“十年”见他的作品,是他再进艺术学院的“写意精神”油画创作课程班以后的作品。这时期比前个十年,他对西方的绘画体系的研究和吸收不是沿着画史向前了,而是向后了,向传统回归了一步,对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画家对色彩的细微关系认真关注,开始吸收。我想这并不奇怪,这是他缺少的,也是他需要的。看到这里,对20年前的担心松了口气。值得关注的是:他化解了各种矛盾,开始自如驾驭画面。

《留得枯荷听雨声四》布面油画 80x180 2014.3

         这一时期的作品特点是:构图宏阔,虽是森罗万象,却感到单纯整一;长于抒情,虽吸收一些构成手段,却不失风景画诗意的表达;追求意境,虽色彩有精微层次,丰富的对比,却不失色调对意境的烘托。

         这一时期的作品仍然体现了九龄对中国传统的情结。他的早期有笔墨的营造,但乏颜色的辅助。而现在,形、色都显示了综合抒情性,这恰是中西融合的难点。

         这一时期的作品看得出他是在大自然中受益了。近几年浸泡在大自然中让他那种深沉、挚爱的现实主义情结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伸张开来。在他质朴的画面上,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描绘,总是努力追求既不伤笔也不伤色的机趣,同时又努力追求感受的意趣,作品体现出他执着爱着大自然这块厚土。

 

《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八》布面油画 180×80cm 2016

 

《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十二》布面油画 100×240cm 2016

        这一时期的作品还体现出九龄对学理的追求。近几年来,风景写生泛化,尤其写意的泛化和中西融合的泛化,导致了许多甜俗浮浅,粗制滥造的快餐主义作品的出现;也在西方的现代艺术语言借鉴中浮掠皮毛,不仅失掉意境,内容上造成扁平,而且在形式上也成为糖纸一样的诱眼秀。这一切都是失去对学理的探索所致。前面我们提到九龄的20年探索是对传统的逆向而追,我想这正是一种油画学理的追求。加上他早期开始的对中国传统经典学理的探究。这些都是撑起了他今天探索的空间,学理使他不随俗、不跟风,自始至终维系着他的创作格调。

 

《留得枯荷听雨声十三》布面油画 80x60 2014.3

 

 

《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十六》 布面油画100×80cm 2016

          纵观九龄二十年来的探索,已经慢慢形成他自己的创作风格。这种风格是生发于他的骨子里的,恰好他反复画的一个题材进一步佐证了此点。20年前他的毕业创作取材荷塘,近期他又画了荷塘的系列,这或许是一种偶然的获取或巧合,或许是他不甘心失败的执着探索,更或许这一题材成为他精神栖息地,与他永远割舍不断。无论如何,现在的创作和过去已不能同日而语了,虽然都是约取色彩仅用黑白,但作品的技巧、内涵及味品都显示出后者已佐证了画家臻于成熟。这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中有未变者:第一,中国传统艺术情节;第二,对自然的衷爱与真诚;第三,厚德若古的人文情怀等,不仅没有变并越来越明晰起来。这或许是支撑其风格的一些因素,并让他以后走的更远。

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毛岱宗

推荐阅读 法自然 |
热点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860010-110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