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采取积极措施 应对大学生就业高峰年
央视国际 (2003年01月04日 13:08)
央视国际消息(新闻30分):2003年,我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与往年相比呈现出较大幅度增长。为此,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正加紧出台政策,积极拓展大学毕业生们的就业渠道。一些既定措施目前也正在完善和落实之中。
专题:·2003年毕业生就业
·解读政策信息 分析就业行情·提供求职策略 指点职场江山
2002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之后,全国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陆续放开了对吸收高校毕业生落户的限制;省会以上城市也相应放宽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落户政策。特别是《意见》要求,各高校对离校前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应届毕业生的择业期延长至2年,并保留户籍。这一政策受到了广大毕业生的欢迎。2002年9月,教育部、劳动保障部等部门再次联合下发《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对就业确有困难、需要帮助的高校毕业生进行登记并组织职业技能培训。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就业培训司巡视员王英才说:“只要有学生到我们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去登记,我们就免费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咨询,包括信息服务。”
国家人事部日前也表示,下一步他们将重点举办一些行业性和专业性较强以及小规模的供需洽谈会,以提高洽谈会的成功率。同时积极完善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
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副司长陈蔚说:“要在供需信息方面下一些功夫,争取尽快实行全国人才信息联网,建立起专门针对毕业生的信息发布制度。”
与此同时,国家人事部还将在今年,继续选拔一大批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在全国推广一些地区“村村都有大学生”的成功经验,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引导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走进社区、街道、走进西部。
基层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现在距离2003届大学生毕业还有半年的时间,大学生们为就业奔忙中也在不断调整心态,在市场中为自身客观定位。专家认为,随着观念的日益转变,大学生们所获得的就业天地将会是无限广阔的。
今年24岁的张超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怀柔分院的旅游管理专业,三年前通过公开招聘他走进了北京市怀柔山区的一家镇政府,原本只想找份工作,实现就业,没想到一年下来,张超找到的居然是一块能够大显身手的用武之地。
张超说:“当时镇里成立了旅游开发办公室,我又是学旅游管理的,正好在这里我找到了专业与自身个性的契合点,都发挥出来了。”
三年中,张超走村入户、调查走访,组织开发了4个新旅游景点,帮助90多位农民办理了“民俗接待”上岗证;还成立了全区第一家镇级旅游协会。如今当地农民靠旅游开发赚了钱,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张超的功劳。
张超说:“就业要适合自己,不要盲目攀高,说为人民服务有点太大了,但是一个人在岗位上能为社会做多少贡献,这才是他的价值。”
与张超一同走进农村的大学生,近年来在全国已经不下十几万名,在国家有关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大学生们走西部、下基层、去街道、进社区,就业与自主创业相结合,开拓出一条条广阔的就业通衢。在北京一所工科院校的人才招聘会上,报名到民营企业去工作的学生十分踊跃。
接受采访的大学生说:“民营企业不象国有企业论资排辈,只要你有本事在那里就会有发展的空间。
据了解,去年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和民营企业人才招聘活动较往年明显增多,新疆、陕西等地方的单位还专门为毕业生提供了优厚条件,相当一批应届毕业生表示,只要条件合适、能够学有所用,他们将考虑走进西部、走进民营企业。专家认为,未来五年,“先就业,后择业”将成为大学生中广为盛行的就业观。
·相关新闻:"冷门"专业:要经验不要经历
责编:赵国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