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四月的微雨,吹落零零星星娇弱的花瓣,雨雾中那柔柔的柳色,也沾染上潮湿的思念。每一年的清明,总是有雨。在这雨中漫步,总是能想起那古诗中欲断肠的意境。千百年来,每到清明,人们总念起同一首诗,即使心中思念的人是如此不同。文学的魅力,便是如此……
他,曾经见证了一个世纪的风雨春秋。他不倦的笔,饱蘸着无限的深情,在中国文学史上书写着一部部不朽的巨著。他一直秉承用真情写作,他说,“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我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感情。”他还崇尚“讲真话”,以真诚的心和作者交流,因此,人们尊敬地称他为, “20世纪的良心”。他,便是巴金。
朱自清的文字,一直是如此细腻,捕捉着人们心头那小小的、甚至转瞬而逝的感动。读他的散文,永远也读不厌。那美丽得独一无二的句子,那在字里行间流淌的浓情,让你每次品读,都有新的发现,新的共鸣。 他的《背影》、《给亡妇》等,更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淡淡的笔墨,没有半点矫揉造作,却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如此的意味深长。 祖祖辈辈的汗水打湿过它。烈士的鲜血浸染过它。游子的梦里出现过它。赤子的泪光里浮现过它。诗人的文字里,更是反反复复吟诵着它。 在所有对土地的深情里,我们,总能看见这样一个诗人的名字。他叫艾青。
清明,品读着那些曾经震撼和慰籍过我们心灵的文字,寄托哀思的心会泛起幽幽涟漪,想象着已经逝去的人用心静听这细雨,静观行人,静想灵魂的画面,心被触动,这静幽的意境,悄然间让那逝去的人在心房再现……
一位思想不老的人,用她的一生爱祖国、爱世界,爱大海、爱孩子,她是中国母亲与和平的化身,她的一生,如同一部真善美的巨著。她的文字伴随着我们,如同沐浴着爱的慈光,使我们对一草一木心存感恩。“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她,便是冰心。
有人问舒乙,能不能用几句简短的话把老舍先生的特质说出来...舒乙想出了五句话:他是北京人;他是满族人;他是穷人;他有10年在国外生活;他生于1899年,去世于1966年。 老舍自己,也从来,只谦逊地以“文艺界的小卒”自居。他曾说过:“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上刻: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当年的小英子牵着骆驼从城南走来,林海音这个名字和她的故事一样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熟识。 真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清晰,又朦胧。冬阳下的骆驼队,脖子上悠悠清脆的驼铃声,奏出童年中的美妙音符。一幅幅画面,一声声轻响,是林先生一生也抹不掉的记忆。
四月总是比以往充满更多怀念,怀念是一种比生命更持久的力量,无论时光流到哪一天,当我们再回首的时候,总是难以忘却那些记忆。芳草萋萋,又到禁烟时节,细雨纷纷,又逢清明日子。清清明明的日子,随着香烟袅袅升腾,寄出那悠悠情思,缕缕怀念。循着思念的轨迹一步一步走到记忆的深处。一些事,一些人,又清晰如昨……
萧红的一生都处在寻找对“爱”与“温暖”的憧憬中。它成为萧红矢志不渝的人生理想。在极端苦难与坎坷的生活中,萧红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却是因为我是个女人。”这声尖锐、疼痛的低语通过萧红的笔传达而来,如流星般划破天空,光芒四射。
丁玲,中国文坛上一个响亮、美丽的名字,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名字。 在将近六十年的革命文学生涯中,丁玲创作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一系列思想深刻,受人民喜爱的作品。她的一生历尽坎坷,却始终像一只扑火的飞蛾,向着光明振翅飞翔,至死不渝。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文学巨匠,一位有着全中国最硬的骨头的人——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作为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深深地影响并开阔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燃烧的文字,积极的力量,他的思想精髓成为人们永远尊敬与纪念的丰碑,他的精神品格,依旧激荡在人们的心头,成为不灭的明灯。
清新的风明亮的雨,清明像一叶扁舟载满缅怀和思念,静静地跨过时间的鸿沟,触发那不曾淡忘的记忆。蒙蒙烟雨笼罩在既往的记忆和历史的陈卷中,梨花落后的无语,黯然销魂的春愁,载着芬芳的记忆随风吹过。如水的春天,思念的季节,那些熟悉的身影依然清晰的文字飘荡在每一处,如风轻拂心海,在细雨蒙蒙的春天,走进心灵的深处去聆听他们的声音……
茅盾,在长达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茅盾先生作为“为人生的文学”最热切的主张者和实践者始终不懈地以满腔热情歌颂人民、歌颂革命、鞭挞旧中国黑暗势力,创作了大量的文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一生爱诗,并用诗歌点亮自己和一个时代的中国当代诗坛大师,世纪诗翁臧克家,怀着对诗歌的爱走了。他创作的《难民》、《老马》等诗篇,以凝练的诗句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成为我国现代诗史上的经典之作。
郭沫若,原名郭开,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抗战开始后著有《屈原》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标志性作品《屈原》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激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大气磅礴、震撼人心产生了鼓舞抗战的巨大影响。
清新的丝丝细雨不惊意间触碰了思念的弦,柔柔的音色和着这春风在四月里幽幽地清唱,与细雨飞花中浅浅流淌的淡愁相伴。飘扬的细雨、翻飞的春花从那些熟悉的文字中婀娜走来,又在姹紫嫣红中悄然逝去,思念犹如四月烟雨中随风而舞的一绢锦缎,铺满怀念……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