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园林与昆曲三题——写在第二个[中国文化遗产日]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5日 13:48 来源:CCTV.com

    园林与昆曲三题

    今年6月9日是第二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我们共同的责任。

    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这一双中华艺术瑰宝和世界文化遗产,从来就是园趣曲韵融为一体、天人合一相映成辉,最酣畅淋漓地充分体现了吴文化的精髓和深厚底蕴,从而有力地支撑起苏州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不争地位。

 

 

    

苏州拙政园卅六鸳鸯馆



[一]俞振飞拙政园里苦练功

    1915年,14岁的俞振飞,已经随父亲学唱昆曲有八个年头了。其父俞粟庐擅长书法,对昆曲艺术酷爱至极,造诣颇深,是公认的昆曲正宗唱法(叶堂派唱口)当时唯一的传人,素有“江南曲圣”之誉称。他曾受聘于拙政园西部(补园)园主张履谦,为其鉴定书画文物,并为其子孙小辈拍曲教唱,传授昆曲。张园主之孙张紫东,比俞振飞长20岁,是俞粟庐的入室弟子、俞振飞的大师兄,后来成为业余昆曲名家,著名的苏州“昆曲传习所”的创始人之一。 张履谦于1877年购得拙政园西部后,精心营造构筑“补园”,增建“鸳鸯厅”一座。该厅建筑风格十分独特,异常精巧别致。厅分南北两部分,中间用隔窗分割,隔而不断。南厅[清]状元陆润痒题额为“十八曼佗罗花馆”,厅前植有名贵山茶花树,北厅临池,可赏戏水鸳鸯,厅中悬有[清]名仕洪钧所书“卅六鸳鸯馆”匾额,正厅的四角附有耳室,具有实用的功能。厅的顶幔呈卷幔状,考虑的是音响效果。虽经岁月变迁,“鸳鸯厅”至今基本上仍保持着当时的风貌特征,今天仍然是拙政园西部园中的主要建筑之一。据说这“鸳鸯厅”四角耳室围窗上蓝色玻璃,还是时任外交官的洪钧从法兰西进口来的。“鸳鸯厅”作为当时苏州昆曲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曾经常举办昆曲演唱和演出活动,这里曾留下过许多昆曲前辈艺术家的身影和优美的曲声。

    是年,俞振飞从苏州“全福班”昆曲名家沈锡卿、沈月泉学习身段台步表演艺术。沈锡卿教张紫东演苏武,教俞振飞演李陵,教会了他们这出启蒙戏《牧羊记-望乡》。不久,就在这“卅六鸳鸯馆”内,为张紫东母亲的寿辰,举办了一次曲会,俞振飞、张紫东二人彩串演出了这出戏,受到了行家和长辈的一致赞许。

    俞振飞学这出戏的时候,正值盛夏,就在这“卅六鸳鸯馆”内。本来这花园里也没什么人来的,师生二人就象发痴一样,一遍又一遍……。这出戏中的李陵,马鞭怎么拿法,举到什么程度,不能高也不能低,沈老师十分认真讲究,要求非常严。不一会,少年俞振飞穿的衣衫,就都被汗水湿透了。他对老师说,我去做一件(练功用的)水衣带水袖的衣服吧!沈锡卿说你不要去做,还是你赤膊吧!赤膊,学出来的东西就彻底了!手是怎样一个过程,从什么地方下去,怎样出去怎样起来,赤膊就清爽哉!单单一个透袖,就学了很长一段时间。沈老师严格要求,一丝不苟,老是说俞振飞尺寸不对,他主张一定要赤膊练,这样顶好了,以后穿了行头就好看了。沈锡卿把手怎样个动法的动作过程,教得十分清爽,俞振飞也就赤膊跟着老师苦练。在这次启蒙教学中,俞振飞的手势指式身段动作等,都得到名师的严格训练,加上自己的刻苦学习和聪慧天资,就为今后的表演艺术打下了极其坚实的基础。

    后来成为昆曲泰斗、京昆艺术大师的俞振飞先生,1982年80高龄时,回忆起少时在拙政园“卅六鸳鸯馆”学艺的经历,曾经十分感慨地说:“老戏班过去有两句活,叫内行一伸手,就知有没有。你这个手伸出来,你有没有学过?从前沈锡卿教我的时候,就是这种动作……,所以传授的确是有点关系的。”

   

苏州留园五峰仙馆 



 [二]“传字辈”徐家花园唱日戏苦度光阴

    徐凌云,业余昆曲大家。南方昆曲界素有“俞家的唱,徐家的做”之称誉。徐凌云在昆曲表演艺术上造诣精深,生旦净末丑兼演,文武昆乱不挡,在昆曲界有极高的声望。1924年,“昆曲传习所”的“传字辈”小演员,学艺尚未出师。徐先生就热情邀请他们到“徐园”作实习演出,并给了他们艺术上的指导和经济上的资助。“传字辈”和“徐园”的昆曲情缘由此开始,一直保持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末。

    “徐园”,就是徐凌云的父亲徐棣三营造的“徐家花园”。最早的“徐园”,在上海老闸桥过桥,造园之时,徐棣三曾请俞振飞的祖父参与策划设计,假山池塘,树木花卉,厅榭戏台,都参照了苏州私家园林的布置格局。这“徐园”真可算得是繁华都市里的桃源、喧嚣红尘中的仙境了。后来,因为闸北那边工厂多,环境不幽静协调,就搬迁到康那脱路(现在叫康定路)。搬一搬不得了,花掉好多钱,还特意请了一个洋专家,搬得和原来的完完全全一样。真作孽,可惜啊!后来日本鬼子侵略的战火,把“徐家花园”给烧掉了。

    曾经“传字辈”沾过它的光。1925年,当时“昆曲传习所”的主要资助人——上海实业界名人、业余昆曲爱好者穆藕初先生,辞去上海三爿纱厂的总经理职务,到南京去做官当“工商次长”了。“昆曲传习所”断了经济来源,没有办法办下去了,就此无疾而终。那时,京剧艺术发展很快,昆曲却在衰退走下坡路,观众已经越来越少了,而“传字辈”的学员,大部分还是十几岁的大小孩,刚刚能够唱戏演出,但在苏州唱,戏馆剧场不要你,因为票子卖得少,只能借会馆唱,而会馆里又没有电灯,只好唱日戏,收入少得可怜,日子非常艰辛。大约是1925年末到1926年的夏季,“传字辈”最最困难弄不落的辰光,就住在“徐家花园”。 徐凌云先生不但不收房钱,而且让他们在“徐园”的戏台上唱日戏,还专门用了个帐房先生叫江子兰,帮“传字辈”卖戏票,总算勉强度日,也只够吃点粗茶淡饭。正是由于当时“徐园”主人徐凌云先生的慷慨相助,雪中送炭,才使“传字辈”——这个当年全国唯一的行当齐全、水平一流的昆曲班子得以保存了下来。

    这件事,一直为昆曲界传为佳话,它对于昆曲艺术的薪尽火燃、承上启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徐家花园”和徐凌云先生,在中国昆曲发展史上,就有了一种特殊的地位。

   

毛泽东手书昆曲《牡丹亭 游园》曲词[皂罗袍]

 

 [三] 留园中聆听昆曲《牡丹亭》《游园》

    苏州的昆曲,悠婉清雅,一曲三叹,转音若丝,不绝如缕。这与苏州园林的“曲折亭台婉转桥”,“远山近水皆有情”,有着同工异曲之妙。昆曲词美曲美舞美,雅韵悠远,幽兰沁馨,被誉为集中华艺术之大成的“百戏之祖”。古典园林的核心价值,则在于“文人造园”,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曲与园,从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曲名与园名相通,曲境与园境依存,曲情和园情交融;昆曲中唱园林,园林里唱昆曲,更将二者相互融合渗透,达到了曲园并茂、浑然一体,和谐完美的至高艺术境界。也许,这就是吴文化的历史画卷,所承载的深厚意蕴,和无限情趣的丰富内涵吧!

    我们和中外游人一起,走过留园曲折幽深的长廊,仿佛穿越时间的隧道,经过视觉的约束和神思的收敛,又如回到了从前的岁月。进入景区,顿觉豁然开朗眼目清明,耳边传来了弹词丽声、弦乐清音,如同走进了姑苏绚丽多姿的人文风情的历史画卷里…… 忽然,耳边一声“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顿时令人心神一振!随着悠扬的曲笛声声,我们移步换景,来到了“五峰仙馆”——苏州古典园林中的重量级的厅堂,江南最著名的“楠木厅”。在这画栋雕梁、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精美绝伦的厅堂当中,红氍毹上,正在表演昆曲名篇《牡丹亭》[游园],闺阁小姐杜丽娘和春香丫鬟,在春光明媚的园林中载歌载舞,唱起了那支四百多年来脍炙人口传诵不衰的名曲[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 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歌舞,歌颂了园林春色、大自然的美景,蕴现了主人公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热烈追求纯真爱情的内心世界。一曲唱罢掌声四起,游人纷纷啧啧赞许。此情此景,实在令人陶醉不已。置身于古典园林之中,聆听这幽香沁人、余音绕梁的昆曲,是怎样一种意欲升华荡涤灵魂的艺术享受和精神休闲?大概是,只有你亲临其境,才能体会和品味得到了吧!

    在结束此篇短文时,还要提及的是,作为大诗人、大书家的毛泽东,生前曾多次观看欣赏昆曲名家的精品演出,对于昆曲艺术的保护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也给予过深情的关怀,并曾欣然手书《牡丹亭》[游园]的曲词,[皂罗袍]一笺。这不仅是一代伟人,为后世留下的弥足珍贵的墨宝,更是给中国古典园林和昆曲艺术,增添了一笔时代的瑰丽和亮色。 (作者:王蕴)【作者:王蕴】

▲本文纯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责编:史冬莲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