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令人动情,那就是80年代唱红大江南北的《十五的月亮》。198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的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更使我荡气回肠,难以忘怀。
我家三代都是军人,我出生在山东诸城一个贫苦农家,从记事起,就与军队结下了不解之缘。
4岁那年,我隐约记得,在外当兵的父亲出发路过家中。临走时,我搂着父亲的脖子哭喊着不肯撒手。此一别,父亲再无音讯。全家人从月缺盼到月圆,又从月圆盼到月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终究没有盼到父亲回来。直到我13岁时才获悉父亲在南下渡江作战中牺牲了。
不用说,那年月我家的日子是多么的艰辛,我饱尝了童年没有父爱的悲怆。在我成年后不久,又如命中注定般地与一个普通的解放军战士相爱并于1966年结为秦晋之好。20年后,我的两个儿子相继入伍,而我的两个女儿则先后嫁给了现役军人。
同许多家在农村的已婚夫妇一样,我和丈夫婚后9年一直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我只身抚育两个年幼的孩子,还要下地干活,其中的酸甜苦辣尽皆尝遍。但作为军人家属,又有着一种不言而喻的幸福感和荣誉感。因为正是这种人生诸味才使我更深切地感受到作为军人及其亲属的人生价值。
光阴荏苒,星移斗转。1975年,我随军来到部队,在北京一家电子元件厂工作。不久丈夫奉命到一个海滨城市参加组建一个新单位,我们又一次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丈夫很少回家,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屈指可数。好在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分分合合的日子,尽管遇到的困难数不胜数,却也磨练了自己的意志,造就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1986年的春节,得知丈夫在单位值班,我便带孩子回山东老家过年。除夕夜,家人们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精彩的节目一个接着一个,我的心却飞到了千里之外。丈夫不在身边,这里又不通电话,他生活得怎样?心里真是惦念啊。这时候,一首《十五的月亮》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登场。这首歌平时也多次听过,不知为什么这次听来却分外亲切,那优美的旋律,扣人心弦的歌词,令我心潮难平,热泪盈眶,真正领略了这首歌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是军人家属的缘故,从歌词中品味生活的真谛,如清茶,感人肺腑,似美酒,沁人心脾,一股难以抑制的亢奋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使我久久不能平静。
是啊,十五的月亮是最亮最圆的,它是万家团圆的象征,更是守卫边关、哨卡的军人与亲属的渴望与憧憬。《十五的月亮》唱出了军人及其伴侣的心声,也遂了他们被党和人民深切理解的心愿,使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北京 李桂英 讲述 徐文光 整理)(来源:中国电视报)
责编:史冬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