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吃“接神饺子”是重要的民俗。小时候,即使我早已进入梦乡,但午夜时分母亲也一定要把我喊起来吃饺子,说吃了这顿饺子,年年饱口福!
可1990年的大年三十,我第一次把这个俗给免了。那年我在部队当兵,虽然那时电视机已经挺普及了,但还算是奢侈品,所以,只有营部的会议室才有一台电视机,除夕夜我们就都聚在那里看晚会。那一年的晚会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舞台上出现了东北笑星赵本山,那个具有浓郁东北特色的小品《相亲》笑倒了观众一片。尤其是我们这些东北籍的兵,一听到那口地道的东北味儿,犹如喝了一杯香醇的家乡陈酿一样,那叫一个醉啊!
午夜临近,战友来会议室找我,说班长让我回班里吃饺子。可晚会节目正逐渐进入高潮,如果回去吃饺子,后面的节目就看不到了,而且我们东北另一位老乡黄宏就要出场了,我哪里舍得下!于是决定,饺子就不吃了。心说,饺子经常有,晚会一年才一次呢。虽然没吃饺子,但因为有精彩的晚会相伴,我依然是心满意足。
第二次“免俗”是2005年的除夕。由于我们油田钻井队是野外作业,除夕夜我和另外两个同事要在井队的驻地值班。值班没什么,可这就意味着看不成晚会了。因为驻地是在偏远的荒野上,远离城镇,甚至方圆十里看不到村舍,也根本接收不到电视信号,队里的电视机只供看碟和卡拉OK用。晚会开始的时间逼近时,和同事一起包饺子的我,心里像长了杂草一样,根本静不下心来。后来我还是想出了办法,那就是骑着摩托车,去30公里以外的小镇网吧看晚会。我知道,如果有网吧营业,就可以看到网上直播了。
还好,镇上果然有网吧在除夕夜也没有关门。我暗自在心里向网吧老板表达了谢意。虽然网吧里的顾客不多,连1/3都不到,显得冷冷清清,但当晚会的直播开始后,我立刻就被带入喜庆的气氛中。
这年,给我印象最深的节目当数高秀敏领衔主演的戏曲小品《守岁大观园》了。因为高秀敏是我的松原老乡,我每年必要关注她的节目。在荧屏内外与这位我喜爱的乡亲艺术家共度了除夕夜,也使我倍感温暖!后来回想起来,如果错过了这一年的晚会,那我将会无限遗憾的,因为这是秀敏大姐在春晚留下的最后的身影……
没在大年夜吃“接神饺子”,是我人生中的两次“免俗”,虽然未饱了口福,但却大饱了眼福。而且,春晚已经是新的民俗,我只不过是两“俗”择其一。重要的是离家在外的我,心里有了一份因晚会洋溢着乡音乡情而产生的感动!(吉林 刘笔)(来源:中国电视报)
责编:史冬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