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从那时起,除夕之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收看春晚,就成为中国人一道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
记得当时,我正在离家十里外的乡中学上初中,每年过完春节回到学校,听到家住乡场上的学生津津有味地谈论春晚节目,简直令我羡慕不已。我常常心里想,春晚肯定是一个很有魔力、孕育新星的舞台,要不,怎么每年春晚都会涌现出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呢?直到1991年,我才第一次真正收看到中央电视台的春晚节目,因为就在这一年,我们居住的那个偏僻小山村通电了,从此,春节联欢晚会来到我们山村、走进我的家庭、深入我的心底。
除夕之夜,是全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日子。那一年农历腊月二十八,为了与回家团圆的父亲一起观看这台亿人瞩目的晚会,我和母亲花了500多元钱,买了一台17寸的黑白电视机,裹上被单用背篓小心翼翼地沿山路背回家。第二天,赶紧找人制作电视天线,我举起绑在长竹竿上的天线,爬上房顶不知踩碎了多少瓦片,才找到一个有信号的位置固定天线。年三十晚上,当开场歌舞《百子闹春》营造出浓浓的年味时,没想到往年喜欢在家包饺子,吃团圆饭的一些邻居,也陆陆续续来到我家,与我们一同分享春晚带来的喜悦。尽管电视上满是雪花点,还伴有杂音,乡亲们依然看得如痴如醉,没多久,屋子里再也坐不下人了。我只得把电视搬到室外,让大家像看电影似的坐到电视机前看节目,由于是第一回看春晚,大伙都屏声静气地双眼紧盯屏幕,生怕漏掉了什么。偏偏不凑巧,正当巩汉林、蔡明的喜剧小品《陌生人》让大家笑得合不拢嘴时,突然停电了,只听大家都长吁短叹起来,这个空档,我赶紧给大伙沏上热茶、端来火盆,好不容易等到再次来电,小孩们已经很困了,尽管有的节目他们根本看不明白,但还是揉着眼睛好奇地观看,一直坚持到晚会结束。整个除夕,屏幕里的欢声和电视机前的笑颜,一直弥漫在我们小山村的每个角落。
从此,我们年年盼望春晚,珍视春晚,看重春晚,认为不看春晚,就不算过年。 如今,我离开小山村住进了城市,常听人说“年味”越来越淡了,春晚没有以前好看了,但我心里十分清楚,不是春晚的质量降低了,而是人们的需求更高了。谁也无法否认,春节联欢晚会的出现,曾经带给了我们巨大的欢乐,为我们的新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台晚会能够持续举办20多年,并有上亿的观众同时观看,本身就说明她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就我而言,春晚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以温馨热烈的方式,表达出我们对于阖家团圆的渴盼,对于美好生活的祝愿,并勾起我对儿时山村美好除夕夜的无限眷恋。(四川 张建伟)(来源:中国电视报)
责编:史冬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