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冲春晚 四川小品能否找回面子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12月01日 11:23 来源:四川日报

  
  一年一度的央视春节晚会,是全国各地文艺演出水准的一次盘点,具有一定的指标意义。遗憾的是,在2006年春节晚会上,四川小品“火巴耳朵”被认为是“最催眠节目”。2007年“春晚”又近,四川小品艺人又开始忙碌———

  11月24日中午,赵亮登上了成都飞往北京的班机,“估计要下月中旬才能回来”。此行不仅要住进央视的春晚基地,而且所有的时间都会用在排练春晚节目上,要通过相关的评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赵亮不愿透露节目的内容,但表示,与2006年春节晚会的节目相比,这次做了根本的改变。与此同时,四川的小品艺人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希望出现在除夕夜的央视屏幕上。

  搞笑,还是幽默———这是一个问题

  2006年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张德高、赵亮的四川方言小品“耳朵”登台,成了本土媒体和娱乐界的热闹话语,这离“上一次春晚有四川小品已是20年了。”据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丁鸣介绍,上世纪90年代,四川连续举办了十届戏剧小品调演,进入新世纪也开展了各种小品作品比赛和“笑星”选拔。以李伯清、刘德一、沈伐为代表的笑星在省内受到了观众和媒体的热情追捧,但遗憾的是,在向全国展示实力的春晚舞台,却少有四川作品和演员的影子。在圈内热闹的同时,也伴随着“实力不够,档次不高,自娱自乐”的批评声。内江市文化馆黎威馆长对小品节目颇有研究,他认为,“耳朵”在春晚赢得的掌声是礼节性的,可能还没有来得及摆好成功亮相的姿势,就已经溃败下来。

  “耳朵”是一句四川方言,意为怕老婆的男人。“耳朵”小品,讲述的就是一个硬充男子汉大丈夫的男人,闹出了一系列的搞笑故事。一味搞笑,缺乏生活内涵挖掘的想像力,再加上过度使用方言让人听不懂,不受全国观众的欢迎就是很自然的事情。记者在资料室查阅相关资料时,大年三十晚上看过节目的资料员小钟对此有一句评价:“最多是一个搞笑节目,完全说不上幽默。”

  “我们演得也很难受。”作为演出者之一,赵亮认同上述评价。他介绍说,2006年央视提出了开门办春晚,为各地上节目提供了方便。“耳朵”能上春晚,完全是政策倾斜的结果,其实四川离春晚的要求还很远。

  语言及语言之外———不仅仅是卷起舌头说话

  据了解,除了赵亮的小品外,四川的舞蹈《小茶倌》、杂技《溜冰》及张德高方言小品《张三娘请客》等3个节目,都在争取走上2007春晚。四川的笑星们都想在春晚上亮亮相,展示四川小品的实力。

  11月19日,一台“巴蜀笑星冲春晚”综艺晚会在成都上演,历时3个小时,来自四川和重庆的笑星们各显本领,拿出了自己的看家节目。专程从北京赶来的2007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统筹崔砚君,也在现场为春晚语言类节目挑选作品。据了解,这台节目已经制作成光碟,并送到央视。

  在这台晚会上,本地笑星廖健主演的小品《天路之旅》,讲述了一个四川人到西藏旅行,因为不会讲普通话,闹出了许多笑话,在晚会现场赢得了不少的掌声和欢笑。但据记者观察,这个节目的所有笑料“包袱”,都来自方言。诸如:连二杆、倒拐子、螺丝拐,这些有关肢体的四川方言,如果不是四川人根本无法听懂。在观看这台节目的电视录像时,记者家中就有两种态度,年迈的母亲哈哈大笑,已经4年级的女儿却是一脸的不解。而节目中,把“请问”误读成“亲吻”,制作出游客与女导游的误解和冲突,如果不是电视屏幕上的字幕,恐怕四川人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崔砚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川味小品冲春晚的难题依然是语言关。方言小品要上春晚必须要往普通话方面靠,不能语言一变就失去魅力。因此川味小品的变革绝不仅仅是卷起舌头说话就能做到的。”

  在电影《疯狂的石头》中扮演“四眼秘书”一举成名的王迅,也参加了冲春晚晚会。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四川的小品气氛很好,有媒体追捧,有艺人的努力,大家都很努力。但要上春晚,一定需要改变,需要去抄一盘“四川人过瘾,但北方人也以为是美味川菜的东西。”王迅给自己的冲春晚节目这样定位:不会太过“麻辣”,而是要从全国观众都能接受的角度,尽力去表现四川的生活元素。

  春晚,还是今晚?———“自娱自乐”难突破

  如此多的四川小品人想着冲春晚,媒体也大造声势,艺人们或各自找路子,或集体出击,在全国各地都是罕见的。然而,在电视节目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对春晚观众的流失,央视不可能把春晚搞成“全国小品联播”,节目质量实力和让几亿观众接受才是小品走出四川的根本。

  采访中,记者听到一位四川艺人叹了一口气说,“如果春晚都是四川观众就好了。”说到春晚的小品,我们自然就会想到赵本山、黄宏、宋丹丹、巩汉林,范伟、潘长江,他们的作品不仅让观众在春晚上笑出声,而且成就了一系列经典,就是事后想起来也会发笑。“不是为搞笑而搞笑,不是夸张的假笑,更不是观众发出的耻笑。”

  客观地说,本土笑星的川味小品,在省内还是很有市场的,在电视台有固定节目,有大量的商业演出,但如果永远只想说给自己人听,就永远也走不出去。对四川小品的不足,黎威很着急:四川笑星的小品、散打正在走向歧途———误把庸俗当高雅,肉麻当有趣,极尽装憨卖傻之能事。

  根本无法成为还原生活、更无法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成都娱乐节目经纪人刘先生,对四川小品沉浸在本土的热闹很不满意。“我们以为自己爱吃麻辣,全国人民就都喜欢。”刘无奈地说,只要上网查一下,笑话幽默可谓铺天盖地,可我们却还在使用那些陈旧的笑料,用“鞋子”和“孩子”这样的四川方言在搞笑,这就难免成为催眠节目了。

  “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你整笑就满意。”如果如笑星廖健对“巴蜀笑星冲春晚”的评价,抱着不在乎春晚、只在乎今晚的态度,“冲春晚”也最多是新由头下的“自娱自乐”。(记者黄里)
 
 

责编:史冬莲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
多哈亚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