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相声艺术流派——马(季)派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12月20日 14:55 来源:

  马季(1978年)

  作为相声艺术的重要流派马(季)派的代表人物,马季一身三任:演员、作家、理论家。

  马季的相声表演独具艺术风格特色。相声表演风格有所谓“帅”、“卖”、“怪”、“坏”。凡属优秀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四个字都沾边,但在某个方面较为突出。一般认为:侯宝林占一“帅”;马三立占一“怪”。马季呢,可以说兼占“卖”、“坏”。所谓“卖”,不是单纯地卖力气,而是台风热情,精神饱满,善于调动观众的联想,共同完成艺术创造。所谓“坏”,完全不能从字面理解,而是聪颖、机敏、灵活、俏皮的意思。马季以“说”见长,叙述语言洋洋洒洒,富于变化。嘴皮子利索,功底深厚。师承于相声大师侯宝林、刘宝瑞,又结合自身特点,有所创新。王决《笑苑名家——马季》一文中精辟地概括了马季的艺术风格特色;“舞台作风潇洒,表演亲切热情,语言幽默谐趣,动作舒展自如。真正做到了寓庄于谐,寓教于乐。”

  马季为发展歌颂相声,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作为说唱艺术,相声以“说法”为特色,即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辅以人物摹拟,但,相声常常以谈话、聊天儿面貌出现,“我”具有微妙的地位。特别是“垫话”,多为自指性的。马季的歌颂相声,在坚持“说法中之现身”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作品中的“我”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类,叙述类,如《老站长》、《游击小英雄》、《英雄小八路》等。作品中的“我”时隐时现,有时也起着穿针引线的贯穿作用,但,基本上是第三人称叙述,与一般说唱艺术无异。

  第二类,参与类,如《登山英雄赞》、《友谊颂》、《海燕》等。作品中的“我”参与登山活动,自称是登山队的一员,其实还是说相声的,洋相百出,妙语连珠,其谐谚幽默的作用十分突出。

  第三类,人物类,如《新〈桃花源记〉》、《营业员之歌》等。在《新〈桃花源记〉》里“我”几乎从头到尾进入人物,扮演复活之后重游桃花源的陶渊明。这段相声曾拍成电影,马季索性是古代人的装束打扮。《营业员之歌》里的人物摹拟虽未贯穿整个相声,但,一些主要段落里,逗哏的都在摹拟营业员俞师傅。

  第四类,批讲类。像传统相声《批〈三国〉》、《批〈聊斋〉》、《歪批〈百家姓〉》等那样,《诗情画意》中的“我”以评论人的面目出现,批讲诗歌,抓哏取笑,纵情讴歌素有“诗国”之称的我国灿烂文化,也是别开生面的歌颂相声。

  马季对歌颂相声艺术手法的运用也有创新。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自嘲——如《画像》中的“垫话”:

  乙你的画怎么样?

  甲也就是挥笔作画,得心应手,纵横涂抹,技巧纯熟。

  乙这么-说,你有了一定的成就啦?

  甲可不敢那么说,反正全国几位著名的画家,像潘天寿、傅抱石、王式廓、华君

  武等人,我比起他们来,可以说是等价交换。

  乙什么叫等价交换啦?

  甲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各有所长。

  乙你怎么样?

  甲我也是画人物像的,除去形象生动,深刻感人之外,最大的特点……

  乙是什么?

  甲画谁不像谁。

  乙咳!你不会画。

  甲你这人太实在!这是一句客气话。

  这是典型拿自己开玩笑的自嘲,不过是插科打诨罢了。

  他嘲——如《营业员之歌》:

  甲这次她看到中长纤维的裤料了,她想要买五条。

  乙要五条?

  甲你兜里可就二十元钱。

  乙那就能买一条。

  甲可是你不敢说。

  乙为什么?

  甲因为你有病。

  乙我有什么病?

  甲妻管严!

  乙气管炎!

  甲妻子管得太严。

  乙我呀!

  逗哏的拿捧哏的开玩笑,从逗哏的角度看,属于他嘲,而对观众来说,还是演员自嘲。

  误会——如《找舅舅》。这段相声大误会套小误会,激起阵阵笑声。整段相声由误会构成,最后揭“底”:

  甲“您这封信是怎么写的?”

  乙是啊!

  甲我舅舅说:“我没给你写过信哪!”“怎么没写,我凭这封信找您来的么!不信您看!”

  等打开信这么一看,我舅舅也乐了,我也憋不住了。

  乙怎么,不是你舅舅写的?

  甲是他写的。

  乙那乐什么呀?

  甲日本投降那年写的。

  乙十多年啦!

  误会消除,相声也告结束。结构如此完整,表现了深厚的功力。

  插科打诨——如《登山英雄赞》:

  甲……有吃有喝。

  乙怎么还有吃有喝?

  甲祖国人民知道我们要征服世界高峰,从全国各地运来了最好的食品,香肠、酱肉、

  罐头、挂面、青菜、牛奶、鸡蛋、点心。

  乙什么都有。

  甲就是缺我最喜欢吃的。

  乙什么?

  甲臭豆腐。

  乙这没法运。

  《登山英雄赞》里的“我”以插科打诨、抓哏取笑为使命,这正合乎他的身份:说相声的。有人看不起歌颂相声,论据之一是靠插科打诨支撑局面,没什么意思。其实不然。像《登山英雄赞》这样的相声,插科打诨经常发生在“我”身上,成为整个段子的有机构成成分,不是没有意思,而是很有意思。作为相声的艺术手法,插科打诨不仅用于歌颂相声,而且也用于讽刺相声、娱乐相声。有人却偏偏苛责于歌颂相声,真是咄咄怪事。

  马季对相声理论研究也有建树。

  他主张全面发展相声的讽刺、歌颂、娱乐功能,特别是歌颂功能。针对一些对《新〈桃花源记〉》不符实际的批评,马季对《北京艺术》的记者谈了自己的看法,并联系到歌颂相声的问题,从理论上加以阐明:“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搞歌颂相声路子越走越窄。实际情况不是这样。你知道,传统相声题材多局限于小市民生活。解放后,相声界的同志们敢于创新,已经把题材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国际交往等方面,这里面就有歌颂相声的功劳。从题材范围的扩大来看,路子是越走越宽。我向来就认为,相声应包括三种:讽刺的,歌颂的,知识趣味性的。创作时采用哪种手法,要因题材而异,不能说相声就只能讽刺。”

  在相声创作方面,强调生活、“包袱”和构思。

  马季认为;“我们所说的从生活出发,并不仅仅是一个熟悉生活的问题。熟悉生活,只是创作过程中的一个最基本、最先决的条件;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分析生活,取舍从生活中截取的素材和用什么形式、什么艺术手段来反映和表现生活的问题。’’这里提出“分析生活”,很有意义。也就是说,仅仅熟悉生活是不够的,还必须认真加以消化,在创作中融会贯通,才能真正作到“从生活出发”。

  关于组织“包袱”,除了强调铺平垫稳、目的性以外,还特别提出忌露、忌厚、忌重。所谓“露”,相声术语叫“刨”,就是在抖落“包袱”之前露底。所谓“厚”,就是皮厚,观众一下反映不过来;等反映过来,火候已过,笑不出来了。所谓“重”,相声术语叫做“咬住不撤嘴”,“包袱”已经抖响,还故意拉长,没完没了,效果适得其反。

  说到相声的构思,除分析一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以外,他还特别强调批判地继承和借鉴相声的传统。

  在表演方面,马季强调留有余地和善于应变。使“包袱”留有余地。一尺使八寸,忌讳人来疯。相声表演有时会碰到秩序紊乱和意外干扰。演员必须临危不乱,相机行事。有一次马季在广州演《新〈桃花源记〉》,正摹拟陶渊明的一声“呜呀”,突然一个大电灯泡炸了,全场骚动起来,无法继续表演。马季并不慌张,又来了一声“呜呀”,捧哏的问:“看见什么啦?”马季说:“啊,原来是灯泡爆炸了!”观众听了大笑,情绪稳定下来,演出得以顺利进行下去。

责编:王晶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
多哈亚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