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一次象山庵的偶遇
——《井冈山》摄制组拍摄散记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3日 21:48 来源:CCTV.com


  去《井冈山》之前,我就听说当年毛泽东和贺子珍是在象山庵结婚的。也正因为此,如今的象山庵也就有了革命历史的意味。倘若不是后来它成为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红军活动的主要场所的话,对于它的注解也就是一个——“始建于1713年,因庵后的山如象形状而得名。初建时内设“大佛殿”、“达摩祖师殿”、”千斋殿”三个大殿,是湘赣边界的名庵”而已了。因为毛泽东来到了这里,使之成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一环,如红四军后方留守所、红四军机炮连、湘赣边界特委机关印刷厂均设在此,永新、宁冈、莲花三县党的组织联席会议和湘赣边界第一期党团训练班,均是在此举办。尤其是毛泽东和贺子珍同志的婚礼正是在此简朴的庵内举办的。毛泽东同志还在这里主持召开了宁冈、永新、莲花三县原党组织负责人的联席会议。

  拍摄《井冈山》的时候,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婚礼并没有安排在这里拍摄,“象山庵”的字样被被美术遮去,换成了“里仁学校”的字样,第二、三集中的好些场景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快来看袁文才!”午饭的时候,不知是谁这样叫了起来。循声望去,喊话的是一位穿着粗布蓝衣裤的男子。

  袁文才、王佐是井冈山人心目中的英雄,民间流传着他们许多让百姓津津乐道的故事。总编剧邵钧林告诉我,电视剧《井冈山》是第一次用重笔,刻画了袁文才、王佐这两位有争议的人物,首次用客观、还原历史的方法描绘这两个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作用。

  那位老乡也许出于本能的激动,也许出于对“家乡人”一种久违的情怀。

  人群中有位穿蓝上衣的白发老太太显得非常激动,原来她就是袁文才的长女袁华香。我发现老人穿了一件新衣服,鲜艳的蓝色在人群里特别扎眼,一头白发也被整理得一丝不乱。老人说很高兴能在电视里看见自己的“父亲”,还激动地告诉周围的老乡们,饰演袁文才的演员刘鉴和自己珍藏的父亲年轻时的照片颇有几分想像。看到乡亲们的热情,刘鉴也很感慨:“当地群众对袁文才、王佐传奇故事早有一种内心期许,他们即将在荧屏上看到袁文才、王佐的身影,自然激动不已。”

  采访中,我发现她始终目不转睛地盯着毛泽东的扮演者王霙看。她的地方方言我不太听得懂,站在他身旁的袁文才的堂孙袁振良就当起了翻译。袁振良告诉我,还说她们全家对毛主席都很有感情,她很想和我们的“毛主席”拍一张合影。于是,我请来王霙说明了情况,王霙也愉快地满足了这位英雄后代的愿望。

  自从摄制组进入井冈山地区,这样的场景已经不止一次发生了,当地的老乡听说要拍井冈山的革命史,都把自己对当年的英雄人物崇敬、对已故亲人的情感转移到对摄制组的关注上。贺子珍的外甥在拍摄现场和贺子珍的扮演者潘雨辰聊得久久不舍离去。潘雨辰、刘鉴等演员都说,在感受到这些来自当年先烈们亲人的热情关注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股强烈的动力,一定不辱使命地演好剧中的角色。(文字/摄影:张燕燕)

责编:王超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