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8月27日 14:13 来源:
1、结构
这个戏表现的是彭雪枫在抗日战争中的光辉经历,这一时期是彭雪枫独立开创事业最辉煌的时期。我们在剧本中分了四个阶段:第一是太原时期,第二是竹沟时期,第三是豫皖苏时期,第四是淮北时期,这四个时期有不同的行为点,展示他才能和魅力的不同侧面。而每个阶段的衔接要设计相应的形式,以求递进的清晰和结构的完整。
太原时期我们要抓住这三个行为。第一叫“建点”,第二叫“说事儿”,第三叫“宣传”。
“建点”是第一集,写他建立太原联络站,设电台的事儿。
“说事儿”是第二集的主线,主要是说红军从哪过黄河,这是彭雪枫的一个大功绩,红军能走出陕北的穷乡僻壤,到抗日战场上去发展壮大,这是很关键的一步棋。这里我们还写了彭雪枫与毛泽东的一点分歧。
“宣传”是第三集的主线。这一集看似散,但都归在这个主线上就不散了,分四个层次说“宣传”的事,第一彭雪枫演讲毛泽东的游击战争思想,第二协助周思来给阎锡山灌输游击战争思想,第三协助记者宣传抗战,第四在武汉最高军事会议上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
这一时期的彭雪枫是朝气蓬勃、踌躇满志、雷厉风行、坚定自信。这一时期的背景是抗战初期,面对国破家亡的激愤、恐慌、宣传、备战。
竹沟时期也是要抓住三个行为点:第一个叫“收编”,第二个“智退”,第三个叫“出征”。
“收编”的目的是为了迅速拉队伍,这是当时我党发展力量的一个策略。收编容易,改造难,控制难。这一集还有一个重要事实是彭雪枫建议在鄂豫陕建立八路军后方基地,表现彭雪枫作为军事家是谋大事的。
“智退”是第五集的主线,中心是统一战线问题。有两个矛盾面,对内说服自己的同志,对外感化国民党友军,运筹帷幄、化险为夷。
“东征”是第六集的主线,实际是准备东征,表现彭雪枫上下左右,超凡的组织才能和工作效率。
豫皖苏时期,从创建根据地,到丢掉根据地,这里彭雪枫有五个行为点,第一个叫“会师”,第二个叫“立足”,第三个叫“渡荒”,第四个叫“树旗”,第五个叫“反顽”。
“会师”是第七集,这一集实际是会师和初战两件事,而主要是过黄河到敌后了,一个抗日战争,国民党越打越少,共产党越打越 多,关键是在敌后建立根据地,发动群众,在打击日寇中壮大自己。这里展现彭雪枫作为指挥员清晰的思路和果断的指挥才能。
“立足”是第八集的主线,这一集由两件事组成,前面对魏风楼事件的处理是“作眼儿”,后面回师睢杞太是“打地儿”,表现在初创根据地时期,彭雪枫杰出的指挥才能,他拉着一千多人的队伍,在日军的眼皮低下穿梭自如。这是他平原游击战的一次好的实战。
第九集“渡荒”,春荒买马是彭雪枫创建根据地最有名的故事,这里有建根据地的难和对老百姓的爱。这一集是彭雪枫沉下来的一集,稳重、成熟、有压力,但信念不改。
第十集“树旗”这是根据地走上正轨,彭雪枫最有成就感的一集,要地盘有地盘,要人有人,要钱有钱,真正的主人感。
反顽”是第十一集和第十二集的一部分。这里强调两点:第一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高潮是因,是前提;第二彭雪枫在突然情况下、在压力下、在失败面前的心里变化的层次。
在路东这个阶段有这样一些行为支点,第一个是“反思”,第二个是“恋爱”,第三个“反扫荡”,第四个“建骑兵团”,第五个是“斗韩德秦”,第六个是“救人”,第七个是“收复”,这是彭雪枫成熟的阶段,升华的阶段,张震回忆录中说,他更谦虚,更谨慎,好象变了个人。
2、矛盾冲突
这个戏的结构是以抗日战争时期彭雪枫主要行为点串起来的,它的基本矛盾线,虽各集表现不同,但基本性质是一样的,即彭雪枫与敌寇、与友军、与自己的同志,以及与自己内心的矛盾。
第一种与敌寇的矛盾是单纯的敌我性质的矛盾,你死我活,斗智斗勇。
第二种与友军就有复杂的层面出现,比如阎锡山,就有斗争有联合,有争取,有同情,有理解,有软有硬,表现彭雪枫的诚恳和智慧。
第三种与自己同志,应该说这方面的展现要比较谨慎,本着宁粗勿细,宁浅勿深的原则,在把敏感度降到最低的前提下涉列了一些矛盾冲突:比如与毛泽东,比如与罗峡,比如与林颖,而最主要的是刘少奇和彭雪枫在战略发展方向上的分歧。我们力求这种表现是有分寸的,作到既刻划彭雪枫思想感情的复杂层面,又丝毫不伤害和有损别的人物。
第四种是彭雪枫自己内心的矛盾,这主要是自我反思,自我批评,尤其是在受到挫折的时候,在进一步对剧本的修改中,这组矛盾冲突还要加强,使人物更厚重丰满。
3、风 格
如果做一个定位的话,这个戏应该是带有传奇色彩的史诗性和抒情性并重的革命历史人物正剧。
彭雪枫是真实人物,是有历史定论的伟大人物,这本身意味着一个高度;而截取的背景是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大的事件,大的背景,体现出一种分量,这是史诗性的依据。因此这个戏在宏观上要把握一个感觉——大器,大气磅礴。
这个戏的基本叙事风格是纪实的。我们第一要注重的就是历史感,历史真实是对所有创作人员的一个挑战。要带出那个年代的氛围,背景要真实,比如抗日战争背景的营造,环境场景的选择设计,战争场面的表现,而最主要的是人物行为、人物关系的设计,包括人物形体节奏的把握都要从历史感出发,并接受历史感的检验。另外就是用一些象征性的手法表现历史感:比如黄河,比如太行山,比如大平原,把空镜头拍活、用活。还有就是关键段落人物的造型要用象征性的手法去拍,注重群像的雕塑感。这个剧的高层人物都用了真名,人物的造型和性格的把握要有历史根据。
在风格的把握上我们第二要强调的是抒情性。抒情不是空泛的,也不是表层的情绪处理,抒情性的出发点是具体性,即从剧本出发,吃透人物,吃透背景,吃透台词,所谓越细越有戏。如果说在历史感的把握上 ,我们要从大处放眼的话,那么在抒情性上我们要从小处着手。从每句台词入手,不放过人物内心世界流露的每一环节,并找出最精确、最独特的处理办法,比如一个道具,一个交流,包括人物的每一个形体的处理。这里还有一个小和大的关系,从具体出发并非归结于具体,抒情是形而上的感觉,从一点引发的可能是惊天地、可能是泣鬼神;而一个大的事件,大的背景归结的又可能是人物最具体的一个感觉,一个情绪,一个人物的形体动作,或者是大的环境气氛和人物的一种关系。这个戏大的事件、情节较多,所以我们要特别强调具体性。
抒情的手段和方法很多,我们要调动一切手段把彭雪枫的形象塑造好,戏好看归结在情字上,希望各部门调动起自己的创作热情,把自己才能和手段发挥到及至。
4、要 求
摄影:遮幅(75);灰色调(兼有冷暖);运动感:多用运动镜头,尤其静止画面的镜头运动,场面调度宜多处理为运动;有意识地多设计局部画面,客体画面,空镜画面;有意识地多拍空镜头。战争场面既要拍好大的场面,又要多设计丰富的局部,设计移动镜头,设计有冲击力的画面。
美术:真实、美感、实用。一切为塑造人物服务,要利于人物的场面调度,并有意识地创造出地域特点和象征寓意。空间要尽量丰富,把每场戏吃透,室内切忌空荡荡,陈设切忌重复,要构思出时代特征的细节来。另外要构思大环境的地域特征,比如延安、太原、竹沟、新兴集、半城等。
音乐:时代感,大器,抒情,细腻。彭雪枫的主旋律要有分量;情感段落的音乐要丰富,有特色;战争段落的背景音乐要大气磅礴;还要处理好地域特点的音乐,主要是剧中陕西、山西、河南的一些段落,包括彭雪枫思乡的一些情绪的渲染。另外要提前准备好剧中需要‘还音’的抗战歌曲和音乐,包括豫剧唱段等,这需要专人负责。
照明:尽量创造出丰富的光源,要真实,也要美。注重点光源的设计,把握好环境和人物光感的关系,切忌没有道理的亮堂堂。有意识地设计出有寓意的,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光效来。
化妆:真实、丰富。彭雪枫年龄的跨度并不大,但人物内在的气质是有发展的,造型上要注意这一点。这个戏人物众多,要有所设计,次要人物和大群众演员的造型要丰富。战争场面的气氛妆可以强烈渲染。
服装:历史感,服装做旧要严格把关,好好研究剧本,彭雪枫的服装要丰富,设计出多样造型;注意季节,因为牵扯大批服装,所以要把季节的节点搞好;战争做旧要及至,把损耗的余量打出来。
道具:真实、丰富,有历史感。
烟火:本剧一共有六个战争段落,其中窦楼、反顽、朱家岗三仗要浓墨重彩,战争的局部要多层次拍,要设计有冲击力、有象征意义的爆炸场面。另外作为一个课题,要设计好彭雪枫牺牲的画面,各部门联合攻关。
表演:朴实、自然、准确、真挚。主要演员要读一些背景资料,找找那个时代的人物感觉。拍摄采取同期录音,演员的台词不能有问题。一般的说本剧的节奏要快,尤其是演员的语言和形体节奏一定不能拖。
责编:刘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