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央视播放的京剧《西施归越》,感到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一是何必歪曲西施在国人心中既有的美好形象。千百年来人们肯定西施,是因为她为了国家利益,忍辱负重,以美人计、间谍战的方式打入敌国,离间敌之君臣关系,间接地帮助越国报了灭国之仇。因此,她的大义、她的国家意识和牺牲精神长久地受到人们的赞扬。可是在京剧《西施归越》中,她却变成了一个没有政治头脑,母性高于国家安全、人性重于大义的人物,对腹中怀有的吴王血脉一往情深,宁愿背弃祖国和亲人、情人的规劝,也不愿丢弃这个残暴君主的遗孤,最终一意孤行,众叛亲离,自暴自弃。孩子虽然是无辜的,值得同情的,但由于这个孩子的特殊性,他的血统将与越国誓不两立,越国的民众自然不会允许她生下这个孽种。其实越王的担心也是我们的担心,中外的历史故事经常警示人们,如《哈姆雷特》、《程婴救孤》所示一样,象这样背景的遗孤一旦长大之后,为父报仇重走灭越之路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剧中西施护婴的行为就不是什么单纯的人性、母性的问题了,而是对国家利益的不负责任,作为一个曾在高层政治人物身边生活多年的女人,她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因此,西施护婴的行为客观上就带有了对国家政治安全的漠视和背叛的性质。这不是西施之过,而是这一艺术形象的设计不可信,一个人既然能够抛生命于不顾打入敌营数年,忍辱负重,胜利后又怎么可能为保留一个将危及祖国安全的胎儿而自绝祖国和亲人呢?这显然背离了原来西施大义救越的国家意识,是编者随心所欲的杜撰。
二是何必编造一个莫须有的故事来宣扬错误的价值观。西施以美人间谍的方式赴吴救越,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国与国军事斗争的需要,是值得肯定的。但《西施归越》却集中笔墨描写胜利后西施归来不仅没有受到英雄的礼遇,相反步步陷入困境,勾践怀疑她有二心,派兵秘密跟踪监视,范蠡因她怀有夫差的遗孤离她而去,乡邻们对她讽刺挖苦,恶言有加,老母双目失明老迈无助,她自己则因不肯舍弃吴王的遗孤而众叛亲离,最后走向悲剧的结局。这一剧情走向在客观上必然让观众产生疑问,西施救越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不到吴国去,她能有今天的悲剧吗?其情节和场面自然流露出来的结论就是为国献身是不值得的,是毫无意义的。艺术家站在今天的立场上批判封建帝王自私残忍,无情无义本是无可厚非的,但以此引发观众怀疑或嘲弄爱国主义献身精神,则是我们难以接受的,中华民族悠久的爱国传统最好不要轻易碰破。
三是何必为了一点“发现”或所谓的现代意识,硬要编造本不属于西施的故事来歪曲西施的形象?据说作者的本意是想探索女人和战争的关系,或想说明女人是战争的牺牲品,从而对美的毁灭表达婉惜之情。其实,这类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多得很,只要稍加深入生活就可获得很多很多的素材,大可不必坐在家中闭门造车,硬要让美丽的西施来承载这不该承载的重负。在这里,我想说,艺术家们无论怎样强调人性的必要、母性的伟大,都不应该动摇国家政治安全这一道底线。越吴之战究竟是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西施救越行动是应该肯定还是否定,在今天观众面前是提倡这种精神还是反思这种精神,文艺作品到底应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这是任何一部新编西施故事的历史剧都不应该回避的问题。艺术上的“标新立异”固然可贵,但若违反了历史真实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甚至不惜颠覆人们既定的历史思维去求新求异,哗众取宠,其结果只会搅乱人们的是非观、价值观,这样对年青一代的观众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消极作用。
作者写过很多优秀的作品,是我心中的偶像,我保存了不少光盘,至今仍经常欣赏学习,但《西施归越》却是一个例外,我不喜欢这种超越历史阶段的随心所欲的“现代意识”。 网友 东方小草 【作者:大唐戏疵】
责编:史冬莲